淖
繁体淖
拼音chuò,nào,zhào,zhuō
偏旁水
卷集【巳集上】【水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敎切,音鬧。【說文】泥也。【左傳·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前漢·郊祀志】堅冰淖溺。 又水名。【山海經】西北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名曰三淖。 又姓。【路史】楚淖國先爲淖氏。
又【集韻】直敎切,音棹。和也。【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註】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約切,音綽。與繛綽𠀤同。【說文】𦅻也。【莊子·逍遙遊】淖約如處子。【註】淖約,柔弱貌。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奴敎切,音闹。【说文】泥也。【左传·成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于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前汉·郊祀志】坚冰淖溺。 又水名。【山海经】西北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名曰三淖。 又姓。【路史】楚淖国先为淖氏。
又【集韵】直敎切,音棹。和也。【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注】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约切,音绰。与繛绰𠀤同。【说文】𦅻也。【庄子·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注】淖约,柔弱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