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
繁体盱
拼音xū
偏旁目
卷集【午集中】【目字部】
【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吁。【說文】張目也。【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揚子·方言】燕代朝鮮冽水謂黸瞳子爲盱。【註】謂舉眼也。【易·豫卦】盱豫悔。【註】上視也。【前漢·王莽傳】盱衡厲色。【註】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
又【爾雅·釋詁】憂也。【詩·小雅】云何其盱。【鄭箋】病也。【朱傳】望也。 又盱盱,張目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盱盱然。 又視周章貌。【莊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
又【博雅】睢睢盱盱,元氣也。
又【集韻】睢盱,小人喜悅貌。 又質朴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朴略,厥狀睢盱。 又縣名。盱眙,屬臨淮郡。又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𠀤見【前漢·地理志】。 又通作訏。【詩·鄭風】洵訏且樂。【註】洵,訏樂貌。韓詩作恂盱。【前漢·地理志】亦作恂盱。【註】恂,信。盱,大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盱,虺牀。【註】蛇牀也。一名馬牀。 又姓。【集仙傳】漢盱烈,豫章人。【墉城集】有盱母。【萬姓統譜】或从目从干,音幹。 又人名。【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顏夫人有子,名盱。【註】盱,又許孤反。本或作𥅚。一音夸。
又【集韻】雲俱切,音于。亦蛇牀也。與𦰲同。
又【集韻】荒胡切,音呼。亦張目也。與𥅚同。
【唐韵】况于切【集韵】【韵会】匈于切,𠀤音吁。【说文】张目也。【六书故】张目企望者,必犹豫不进也。【扬子·方言】燕代朝鲜冽水谓黸瞳子为盱。【注】谓举眼也。【易·豫卦】盱豫悔。【注】上视也。【前汉·王莽传】盱衡厉色。【注】眉上曰衡。盱衡,举眉扬目也。
又【尔雅·释诂】忧也。【诗·小雅】云何其盱。【郑笺】病也。【朱传】望也。 又盱盱,张目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学者之嵬盱盱然。 又视周章貌。【庄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
又【博雅】睢睢盱盱,元气也。
又【集韵】睢盱,小人喜悦貌。 又质朴之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又县名。盱眙,属临淮郡。又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汉,𠀤见【前汉·地理志】。 又通作吁。【诗·郑风】洵吁且乐。【注】洵,吁乐貌。韩诗作恂盱。【前汉·地理志】亦作恂盱。【注】恂,信。盱,大也。 又草名。【尔雅·释草】盱,虺床。【注】蛇床也。一名马床。 又姓。【集仙传】汉盱烈,豫章人。【墉城集】有盱母。【万姓统谱】或从目从干,音干。 又人名。【公羊传·昭三十一年】颜夫人有子,名盱。【注】盱,又许孤反。本或作𥅚。一音夸。
又【集韵】云俱切,音于。亦蛇床也。与𦰲同。
又【集韵】荒胡切,音呼。亦张目也。与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