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
繁体只
拼音zhī,zhǐ
偏旁口
卷集【丑集上】【口字部】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𠀤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
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
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 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𠀤音支。【廣韻】專辭。
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
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𠀤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會》小補非。
又【楊氏轉註古音】引《楚辭》大招,白日昭只。只讀作馨,語餘聲。本作𠷓,省作只。○按𠷓、只二字,諸韻書皆分載,音切各別,只𠀤無馨音,楊氏說非。 【集韻】亦作𠮡。
【唐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𠀤音纸。【说文】语已词也。【诗·墉风】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左传·襄二十七年】诸侯归晋之德只。
又【诗·王风】其乐只且。【笺】言其自乐此而已。
又【小雅】乐只君子。【笺】只之言是也。 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又【广韵】【集韵】章移切【韵会】支移切,𠀤音支。【广韵】专辞。
又【五音集韵】之日切,音质。本之尔切,无质音,今读若质,俗音新增。
又【韵会小补】章忍切,音轸,引集韵云:只通作轵,庄子大宗师,而奚来为轵。○按《集韵》轵注,𠀤无只通作轵之明文,虽字义相同,实非一字,《韵会》小补非。
又【杨氏转注古音】引《楚辞》大招,白日昭只。只读作馨,语余声。本作𠷓,省作只。○按𠷓、只二字,诸韵书皆分载,音切各别,只𠀤无馨音,杨氏说非。 【集韵】亦作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