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
繁体櫟
拼音láo,lì,yuè
偏旁木
卷集【辰集中】【木字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又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又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又【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考證:〔【詩·秦風】山有苞櫟。【註】引爾雅云。〕 謹照原文註改疏。〔陸璣疏河南人謂木蓼爲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 謹照原文南改内。秦風以下改爲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 謹照原文文義,官獄爲十二月三字。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卽狄切,音历。【说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诗·秦风】山有苞栎。【疏】引《尔雅》云:栎,其实梂,橡也。【陆玑疏】秦人谓柞栎为栎,其子房生为梂。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榝之属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诗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庄子·人闲世】匠石见栎社树,其大蔽牛,观者如市,匠石不顾。 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时则训】十二月,其树栎。【高诱注】木不生火,惟栎为然。 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郑伯突入于栎。 又鸟名。【山海经】天帝之山有鸟,黑文而赤翁,名曰栎。 又与擽通。【诗·周颂】鼗磬柷圉。【疏】圉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长尺栎之。
又【唐韵】以灼切,音钥。栎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属左冯翊。
又【集韵】式灼切,音烁。地名。在晋。
又【集韵】历各切,音洛。【诗·秦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唐韵】栎驳通叶,无二音。
又【唐韵】鲁刀切,音劳。【史记·楚元王世家】㛮详为羹尽栎釜。【汉书】作轑釜。
考证:〔【诗·秦风】山有苞栎。【注】引尔雅云。〕 谨照原文注改疏。〔陆玑疏河南人谓木蓼为栎。秦风苞栎从其方土之言柞栎也。〕 谨照原文南改内。秦风以下改为此秦诗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淮南子·时则训】官狱其树栎。〕 谨照原文文义,官狱为十二月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