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繁体耿
拼音gěng
偏旁耳
卷集【未集中】【耳字部】
〔古文〕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幸切,音𦵸。【說文】耳著頰也。
又【廣韻】耿介也。【馮衍·顯志賦】獨耿介而慕古兮。【徐敬業詩】少年負壯氣,耿介立衝冠。
又【韻會】不安也。【詩·衞風】耿耿不寐。【傳】耿耿,猶儆儆也。錢氏曰:耿耿,小明,心有所存,不能忘之貌。 又光也。【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 又與炯通。【晉語】其光耿於民矣。【註】耿,猶炤也。 又地名。【左傳·閔元年】滅耿,滅霍,滅魏。【註】平陽皮氏縣東南有耿鄕。【括地志】霍晉州霍邑縣,故耿城,今名耿倉城,在絳州龍門縣東南十二里,故耿國。
又【山海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 又姓。漢耿弇,耿况。
又【集韻】俱永切,音憬。光也。本作炅。
又【集韻】涓熒切【韻會】古熒切,𠀤音扃。明白也。 又與𥳑通。幽州方言也。【蜀志·𥳑雍傳註】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語謂耿爲𥳑,遂隨音變之。◎按說文耿,耳著頰也,从耳,烓省聲。杜林說,耿,光也,从光聖省。凡字皆左形右聲,杜說非也。徐鍇曰:凡字多右形左聲,此說或後人所加,或傳寫之誤,語載徐本說文。蓋許以杜說爲非,徐以許左形右聲爲誤。字彙正字通𠀤錄其說,而不折衷其是非,不知耿光也。以杜說爲優,至謂凡字皆左形右聲,與凡字多右形左聲,則許徐之說皆非也。周禮、六書賈公彥疏辨之詳矣。賈之言曰:書有六體,形聲實多。若江河之類,是左形右聲。鳩鴿之類,是右形左聲。草藻之類,是上形下聲。婆娑之類,是下形上聲。圃國之類,是外形內聲。闅𧗽辮戚𡌵贏之類,是內形外聲。形聲之等有六也,附記於此。
〔古文〕颎【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古幸切,音𦵸。【说文】耳着颊也。
又【广韵】耿介也。【冯衍·显志赋】独耿介而慕古兮。【徐敬业诗】少年负壮气,耿介立冲冠。
又【韵会】不安也。【诗·卫风】耿耿不寐。【传】耿耿,犹儆儆也。钱氏曰:耿耿,小明,心有所存,不能忘之貌。 又光也。【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 又与炯通。【晋语】其光耿于民矣。【注】耿,犹照也。 又地名。【左传·闵元年】灭耿,灭霍,灭魏。【注】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括地志】霍晋州霍邑县,故耿城,今名耿仓城,在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故耿国。
又【山海经】耿山无草木,多水碧。 又姓。汉耿弇,耿况。
又【集韵】俱永切,音憬。光也。本作炅。
又【集韵】涓荧切【韵会】古荧切,𠀤音扃。明白也。 又与𥳑通。幽州方言也。【蜀志·𥳑雍传注】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语谓耿为𥳑,遂随音变之。◎按说文耿,耳着颊也,从耳,烓省声。杜林说,耿,光也,从光圣省。凡字皆左形右声,杜说非也。徐锴曰:凡字多右形左声,此说或后人所加,或传写之误,语载徐本说文。盖许以杜说为非,徐以许左形右声为误。字汇正字通𠀤录其说,而不折衷其是非,不知耿光也。以杜说为优,至谓凡字皆左形右声,与凡字多右形左声,则许徐之说皆非也。周礼、六书贾公彦疏辨之详矣。贾之言曰:书有六体,形声实多。若江河之类,是左形右声。鸠鸽之类,是右形左声。草藻之类,是上形下声。婆娑之类,是下形上声。圃国之类,是外形内声。闅𧗽辫戚𡌵赢之类,是内形外声。形声之等有六也,附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