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
繁体笏
拼音hù,wěn,wù
偏旁竹
卷集【未集上】【竹字部】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骨切,音忽。公及士所搢也。【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註】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晉書·輿服志】古者貴賤皆執笏,有事則搢之于腰帶。【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廣韻】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輿服雜事】五代以來,惟八座尚書執笏,以筆綴手版頭,紫囊裹之。其餘王公、卿、士但執手版,主于敬。不執筆,示非記事官也。【正字通】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飾之。
又【韻會】通作曶。【史記·夏本紀註】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又【集韻】武粉切,音刎。笢笏,手循笛孔貌。【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行入諸變。
又【集韻】文拂切,音勿。笢笏,繁密貌。
考證:〔【禮·玉藻】笏,天子以璆玉,諸侯以象。〕 謹照原文璆玉改球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二寸。〕 謹照原文博二寸改博三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呼骨切,音忽。公及士所搢也。【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左传·桓二年】衮冕黻珽。【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晋书·舆服志】古者贵贱皆执笏,有事则搢之于腰带。【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广韵】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舆服杂事】五代以来,惟八座尚书执笏,以笔缀手版头,紫囊裹之。其余王公、卿、士但执手版,主于敬。不执笔,示非记事官也。【正字通】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饰之。
又【韵会】通作曶。【史记·夏本纪注】郑康成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又【集韵】武粉切,音刎。笢笏,手循笛孔貌。【马融·长笛赋】笢笏抑隐,行入诸变。
又【集韵】文拂切,音勿。笢笏,繁密貌。
考证:〔【礼·玉藻】笏,天子以璆玉,诸侯以象。〕 谨照原文璆玉改球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二寸。〕 谨照原文博二寸改博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