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
繁体鐸
拼音duó
偏旁金
卷集【戌集上】【金字部】
【唐韻】待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達各切,𠀤音度。【說文】大鈴也。軍法,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兩司馬執鐸。【玉篇】所以宣敎令也。【釋名】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書·胤征】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傳】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註】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衆。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又【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註】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又牛鐸。【世說】晉荀勗逢趙賈人牛鐸鳴,識其聲,及掌樂,音未調,曰得趙賈牛鐸則諧矣。下郡國,悉送牛鐸,得之果諧。
又【開元遺事】宮中簷閒縣碎玉片,風搖如環珮聲,名占風鐸。 又地名。【左傳·僖十六年】狄侵晉,取狐㕑受鐸。【註】受鐸,晉地,在汾北。 又國名。【左傳·宣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註】鐸辰,留吁之屬。 又宮名。【左傳·哀三年】司鐸火。【註】司鐸,宮名。 又姓。【左傳·成十八年】鐸遏𡨥爲上軍尉。【前漢·藝文志】鐸氏微三篇。【註】楚太傅鐸椒也。 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八年】曹叔振鐸。
又【昭十三年】司鐸射。【註】魯大夫。
考證:〔【周禮·地官·封人】以金鐸通鼓。〕 謹照原文封人改鼓人。〔【左傳·宣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甲狄氏,及留吁鐸辰。〕 謹照原文赤甲狄氏改赤狄甲氏。
【唐韵】待各切【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𠀤音度。【说文】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玉篇】所以宣敎令也。【释名】铎,度也。号令之限度也。【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传】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敎。【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木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又【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注】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又牛铎。【世说】晋荀勖逢赵贾人牛铎鸣,识其声,及掌乐,音未调,曰得赵贾牛铎则谐矣。下郡国,悉送牛铎,得之果谐。
又【开元遗事】宫中檐闲县碎玉片,风摇如环佩声,名占风铎。 又地名。【左传·僖十六年】狄侵晋,取狐㕑受铎。【注】受铎,晋地,在汾北。 又国名。【左传·宣十六年】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注】铎辰,留吁之属。 又宫名。【左传·哀三年】司铎火。【注】司铎,宫名。 又姓。【左传·成十八年】铎遏𡨥为上军尉。【前汉·艺文志】铎氏微三篇。【注】楚太傅铎椒也。 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八年】曹叔振铎。
又【昭十三年】司铎射。【注】鲁大夫。
考证:〔【周礼·地官·封人】以金铎通鼓。〕 谨照原文封人改鼓人。〔【左传·宣十六年】晋士会帅师,灭赤甲狄氏,及留吁铎辰。〕 谨照原文赤甲狄氏改赤狄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