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煜 [五代十国](937年-978年)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正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高,原)
评析 相传七夕之夜中词人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赵光义知道这件事後,赐酒将他毒死,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後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注释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後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後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砌,台阶。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辑评 宋·陈后山《後山诗话》:今语例袭陈言,但能转移耳。世称秦词「愁如海」为新奇,不知李国主已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以「江」为「海」尔。
宋·王楙《野客丛书》:《後山诗话》载王平甫子游谓秦少游「愁如海」之句,出于江南李後主之意;又有所自。乐天诗曰:「欲识愁多少,高于艳濒堆。」刘禹锡诗曰:「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愁」。得非祖此乎?则知好处前人皆已道过,後人但翻而用之耳。
宋·罗鹤林《鹤林玉露》: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洪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後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宋·陈藏一《藏一话腴》:太白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江南後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宋·俞文蔚《吹剑录》:诗有一联一字唤起一篇精神。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後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卓蕊渊《古今词统》:只一「又」字,宋元以来抄者无数,终不厌烦。
明·董思翁《评注使读草堂诗馀》:山谷羡後主此词。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尤为高妙。」
清·尤西堂《延露词序》:诗何以「馀」哉?「小楼昨夜」,《哀江头》之馀也。
清·王阮亭《花草蒙拾》:钟隐入汴後,「春花秋月」诸词,与「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一帖,同是千古情种,较长城公煞是可怜。
清·沈偶僧《古今词话》:李後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以此阕为最。
清·冯墨香《词苑萃编》:王介甫问黄鲁直,李後主词何句最佳。鲁直举「间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介甫以为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介甫之言是矣。顾以专论後主之词可耳,尚非词之至也。若总统诸家而求极致,于不食烟火;不落言诠,如女中之有国色,无事矜庄修饰,使当之者忽然自失,而未由彷彿其皎好,其惟太白「膜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乎,惜乎今之才人、动而不静,往而不返,识此宗趣者盖寡。
清·陈亦峰《云韶集》: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清·王壬父《湘绮楼词选》: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清·谭復堂《词辨·卷二十二》:词(谓此阕及「风回小院」阕)终当以神品目之。後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近·俞乐静《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亡国之音,何哀思之深耶!」传诵禁庭,不加悯而被祸,失国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伤矣。《後山诗话》谓秦少游词「飞红万点愁如海」,出于後主「一江春水」句,《野客丛书》又谓李白之「愁高滟澦堆」,刘禹锡之「水流无限似依愁」,为後主词所祖。但以水喻愁,词家意所易到,屡见载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词而论,李、刘、秦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後主之「春江」九字,真伤心人语也。
近·唐季特《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怀故国,悲愤已极。起句,追维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小楼」句承起句,缩笔吞咽;「故国」句承起句,放笔呼号。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下片承上,从故国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读。通首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