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宿王昌龄隐居 [诗]

作者常建 [唐](?-?)
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祖籍邢州(今邢台),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

正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县尉,此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即西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倪其心)

评析
  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辑评
  《唐诗归》:钟云:幽严(“隐处”句下)。谭云:是昌龄一幅小像。钟云:“为”字说林月灵妙(“松际”一联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征君诗神气清朗,如此篇与《题破山寺》意趣俱到,可谓吃着丹头。地水火风皆可助我变化者,是天然学问人,刘辰翁曰:清远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

  《唐诗归折衷》:唐云:字字超凡。

  《唐诗成法》:王之清才,死后松月犹若绻恋,生时不见用,此所以感而欲隐也。读此方知李颀“物在人亡”一首俗浅。

  《唐诗别裁》:清澈之笔,中有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