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天末怀李白 [诗]

作者杜甫 [唐](712年-770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正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凉风飕飕从天边颳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衹恐江湖秋水多风浪。

  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诬陷他人。

  想必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

赏析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孙艺秋,王启兴)

评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少陵写的一首思念李太白的诗作。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太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太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注释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太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太白。
  鸿雁:喩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喩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太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句: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魑(chī)魅喜人过」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太白被贬是被诬陷的。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少陵深知李太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辑评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首才堪入选,是一片真情写成。

  《读杜诗说》:三联:文与命仇意,而「憎」字惊极。不言远贬,而曰:「魑魅喜人过」,将欲伺人而食之也,语险更惊。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投诗」句下)。

  《唐诗归》:鍾云:真元气(首四句下)。鍾云:大发愤,却是实历语。谭云:十字读不得,然深思正耐多读(「文章」二句下)。鍾云:「赠」字说得精神与古人相关,若用「吊」字则浅矣(末二句下)。

  《杜臆》:陆士衡诗:「借问欲何为?凉风起天末。」全用起语而倒转之,此用古之一法。「江湖水多」,鲤不易得,使事脱化。

  《杜诗详注》:盖文章不遇,魑魅见侵,夜郎一窜,几与汨罗同冤,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

  《义门读书记》:嵇叔夜耻与魑魅争光。此句指与白争进者言之。鬼神忌才,喜伺过失(「魑魅」句下)。

  《拜经楼诗话》:少陵「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一联,古今以为名句。明人云:「鸿雁几吋到?江湖秋水多。」却有自然之妙。

  《唐诗成法》:文章知己,一字一泪,而味在字句之外,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七、八从三、四来,法密。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六句,刘须溪谓:魑魅犹知此人之来以为喜,则朝廷之上,不如魑魅多矣。如此解,于接下二语较有情。

  《唐宋诗醇》: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唐诗别裁》:沉郁(「文章」二句下)。

  《读杜心解》:太白仙才,公诗起四语,亦便有仙气,竞似太白语。五、六,直隐括《天问》、《招魂》两篇。

  《杜诗镜铨》:蒋云:向空摇望,喃喃作声,此等诗真得《风》、《骚》之意。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胸中有千万言说不出,忽有此起十字米。

  《网师园唐诗笺》:「鸿雁」四句,《骚》经之遗。

  《唐宋诗举要》:邵曰: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文章」二句下)。吴曰:深至语自然沉痛,非太白不能当(末二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