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牧 [唐](803年-852年)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正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卧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袁行霈)
评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宫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画屛:画有图案的屛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辑评 《冷斋夜话》:(诗)有意含蓄者,如《宫词》曰:「银烛秋光冷画屛……」。
《艇斋诗话》:小杜《秋夜》宫词云:「银烛秋光冷画屛……」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独言牛女,此所以见其为宫词也。
《注解选唐诗》:此诗为宫中怨女作也。牵牛织女,一年一会,秦宫人望幸,至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卧看牵牛织女星」,隐然说一生不蒙幸,愿如牛女一夕之会,亦不可得。怨而不怒,真风人之诗。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词亦浓丽,意却凄婉。末句玩「看」字。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杨云:幽怨自见。郭云:小妆点,入诗馀便为佳境。落句似浅。
《唐诗镜》:冷然情致。「坐看」不若「卧看」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同弼为直接体。
《删订唐诗解》:吴昌祺曰:隽而小。
《三体唐诗评》:崔颢《七夕》后四句公:「长信秋深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此篇点化其意。次句再用团扇事,亦浑成无迹。
《唐诗摘钞》:《苕溪渔隐》云:此诗断句极佳,意在言外,其幽怨之情不待明言而见也。敖清江云:落句即牛女会合之难,喻君臣际会之难。
《增订唐诗摘钞》:烛光屛冷,情之所由生也。扑萤以戏,写忧也。看牛女,羡之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亦即「参昴衾裯」之义。但古人兴意在前,此倒用于后。昔人感叹中犹带庆幸,故情辞悉露,此诗全写凄凉,反多含蓄。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细腻熨贴,善写秋夕家庭。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
《唐诗三百首》: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唐诗评注读本》:此宫中秋怨诗也,自初夜写至夜深,层层绘出,宛然为宫人作一幅幽怨图。
《诗境浅说续编》:为秋闺咏七夕情事。前三句写景极清丽,宛若静院夜凉,见伊人逸致。结句仅言坐看双星,凡离合悲欢之迹,不着毫端,而闺人心事,尽在举头坐看之中。
《唐人绝句精华》:此亦闺情诗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会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见独处无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