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弃疾 [宋](1140年-1207年)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
正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刺史,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邓小军)
评析 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当时作者正在江西赣州任上,经行造口,作此书于壁。作者登台望远,在观山观水中,寄托忧时忧国之思。上阕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郁孤台为唐虔州剌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而自己哪有“长安”可望。当年金兵追隆祐太后,受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过赣江,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实在可悲。“西北”二句,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无数的青山将视线遮住。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可叹”中有无限悲愤。
下阕抒愁苦与不满之情。“青山”二句写眼前所见,大江滔滔向东流去,青山遮也遮不住。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终于东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羁留、冲破压抑而撇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增添词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词人爱国情怀。
注释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造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有皁口溪,水自此入赣江。皁口即造口。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赣县西南之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 李勉为刺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予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乃易匾为‘望阙’。”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西路·赣州》:“郁孤台……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地之形胜,而襟带千里之山川。”
清江:江西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亦称清江。此处当指赣江言。
西北望:四卷本甲集作“东北是”。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西北望长安:唐·杜甫《小寒食舟中》诗:“愁看直北是长安。”唐·李商隐《桂州路中作》:“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宋·刘攽《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东流:广信书院本作“江流”。玆从王诏校刊本、《六十家词》本、四印斋本及《鹤林玉露·卷四》引此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宋·陈师道《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其三》:“关山遮极目,汴泗只东流。”
愁余:使我发愁。《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悽苦。
辑评 卓人月《词统》: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无数山水,无数悲愤。伊文公云:若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
清·陈廷焯《云韶集》: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
周济《宋四家词选》:借水怨山。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