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庄 [唐](836年-910年)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政治家,诗人。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以后,与弟妹失散,浪迹天涯。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写有长篇歌行《秦妇吟》。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乾宁四年(897年),李询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聘用他为判官。在四川时为王建掌书记,蜀开国制度皆庄所定,官至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葬白沙之阳。谥文靖。
正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刘禹锡《台城》);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刘学锴)
评析 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注释 台城:也称苑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霏霏:细雨纷纷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辑评 谢枋得《注解选唐诗》:台城乃梁武帝馁死之地。国亡主灭,陵谷变迁,人物换世,唯草木无情,只如前日。此柳必梁朝所种,至唐犹存,“无情”、“依旧”四字最妙。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奇隽体。吴山民曰:就图发《黍离》之悲。徐充曰;“依旧”二字,得刘禹锡用“旧时”意。郭浚曰:听歌《麦秀》。胡次焱曰:始责烟柳无情,不顾兴亡;终羡烟柳自若,付兴亡于无可奈何,意味深长。端平北使王楫诗:“到处江山是战场,淮民依旧说耕桑。梅花不识兴亡恨,犹向东风笑夕阳。”北将胡咨议留江州诗:“寂寞武矶山上庙,萧条罗伏水中船。垂杨不管兴亡事,依旧青青两岸边。“二诗俱讥本朝文武不知国势危急,随时偷乐也。皆从此诗变化。
陆次《五朝诗善鸣集》:多少台城凭吊诗,总被“六朝如梦”四字说尽。
张文荪《唐贤清雅集》:端己声调宏壮,亦晚唐好手。此诗厚而有味。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唐汝询云:此赋图上之景,因发吊古之悲。吴昌祺云:呜呼,古今何限台城柳耶?横种亦生,倒种亦生,态弱花狂,无往不可。
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续集》:韵足与牧之“商女后庭”之作同妙。
李锳《诗法易简录》:题画而寓兴亡之感,言外别有寄托。
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咏柳从无人说“无情”者,一翻用,觉感慨不尽。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六朝如梦”、一切皆空也。“依旧”之物,惟柳而已,故曰“无情”。然则有情者不免感慨可知矣。此种写法,王士禛所谓神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