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楚辞 · 九歌 · 其一 · 东皇太一 [诗]
作者屈原 [周](前340年-前278年)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正文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译文 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
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
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
竽瑟齐奏乐音强。
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赏析 作为《九歌》的开首篇,《东皇太一》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虽然自东汉王逸以来,历代注家对东皇太一是天神的说法,并无歧异之见,然而它究竟是什么神,却诸说不一。《文选》唐五臣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认为东皇太一是东帝;洪兴祖《楚辞补注》与朱熹《楚辞集注》皆承袭其说,何焯《义门读书记》与马其昶《屈赋微》则认为是战神;闻一多又以为是伏羲;还有以为太乙、齐国上帝的...(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徐志啸)
评析 这是《九歌》的开首篇,是祭祀东皇太一的祭歌。全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东皇太一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此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场面隆重,气氛热烈。
注释 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天神名,具体是何种神祇,历代学者说法不一。
吉日:吉祥的日子。
辰良:即良辰。
穆:恭敬肃穆。
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
上皇:即东皇太一。
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
璆(qiú):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
锵:象声词,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
玉瑱(zhèn):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
盍(hé):同“合”,聚集在一起。
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
蕙:香草名,兰科植物。
肴蒸:大块的肉。
藉(jiè):垫底用的东西。
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枹(fú):鼓槌。
拊(fǔ):敲击。
安歌:歌声徐缓安详。
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
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
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
姣服:美丽的服饰。
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
繁会:众音汇成一片,指齐奏。
君:此处指东皇太一。
辑评 洪兴祖《楚辞补注》:五臣云:每篇之目皆楚之神名。所以列于篇后者,亦犹《毛诗》题章之趣。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朱熹《楚辞集注》:东皇太一,一本上有祠字,下诸篇同。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此篇言其竭诚尽礼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悦安宁,以寄人臣尽忠竭力,爱君无已之意,所谓全篇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