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岑参 [唐](715年-770年)
岑参(cénshēn),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正文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 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自从离别家乡已见两度月圆。
今天夜里不知将到哪里住宿,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张燕瑾)
评析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作者辞家赴安西在大漠中行进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同时也显现出一种从军的豪情。全诗选取了沙漠旅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注释 碛(qì)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诗。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托克逊库米什附近。
走马:骑马疾走;驰逐。《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西来:指离开长安赴安西。
辞家:告别家乡,离别家园。《后汉书·方术传下·上成公》:“其初行久而不还,后归,语其家云:‘我已得仙。’因辞家而去。”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南朝梁·何逊《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辑评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马上真境,未尝行边者,不知此苦。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久旅远行,哀而不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句警人语,落句凄凉语,奇隽自别。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投宿无所,则碛中无人可知矣。
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但言沙碛苍茫,时回首中原,自有孤客投荒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