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祯卿 [明](1479年-1511年)
明吴县人,字昌毅。弘治十八年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少精文理,长称文雄,诗甲海内,名满士林。跻身江东三才子、吴中四才子、前七子和十才子之列。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等。
正文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译文 洞庭湖畔树叶还没有掉落,潇湘一带秋天正要来临。高敞的书斋,今夜风雨飘摇,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对故乡的思念重又萦绕心头,身处江汉不由产生凄凉之情。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乐于远途跋涉,高飞天外呢?
赏析 徐祯卿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称吴中四才子。后与李梦阳并称“前七子”。读他上面这首五言律诗,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韦应物一首五言绝句
《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二诗都写到高斋、夜雨、雁声及悲秋、思归之情,意境很相似,都有一种高古澹远的韵味。这种韵味哪里来?从韦诗看,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古体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方法,诗句之间意脉贯穿,语言朴质自然,一、二两句还杂...(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高,原)
评析 《在武昌作》是明朝诗人徐祯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武昌洞庭之秋景,烘托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从而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家乡之情与倦于漂泊之意。全诗古澹拙朴,气韵高浑,别具一格。
注释 武昌:今湖北省会武汉市武昌镇。
洞庭:湖名,在湖南之北,长江南岸。
潇湘:湖南省二水名。
高斋:高敞的书斋。
桑梓(zǐ):《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代住宅旁常栽桑梓二木,故后人用以喻家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
凄其:寒冷的样子。
江汉:汉水流至湖北省汉口入长江,故称江汉,武昌在汉口对岸。
长征:长途跋涉。
辑评 朱彝尊《明诗综》:“朱子蓉云:此诗却学杜。”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李舒章云:八句竟不可断。”,“五言律皆盂襄阳遗法,纯以气格胜人。”
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一八:“非太自不能作,千古绝调也”。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同治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格高而乏真诣”。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琢磨熨贴,几于灭迹刮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