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安石 [宋](1021年-1086年)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正文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诗题“夜直”犹今语所谓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一人在学士院里值班住宿(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三)。王安石于治平四年(1067)九月为翰林学士,未即赴。熙宁元年(1068)四月王安石奉诏越次入对,始至京师,而本诗写的是初春夜直,故可确定写作时间在熙宁二年,其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实行新法。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写夜色将曙未曙时的情景。诗人因有国事萦怀,夜间未曾合眼,因此对时间的...(上海辞书出版社 - 宋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吴汝煜)
评析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嘉祐三年(公元1059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注释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剪剪: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