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殊 [宋](991年-1055年)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正文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译文 刚刚过了重阳节,天气渐渐冷了,庭院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在这秋日的清晨,朱红阑干外的木芙蓉却开得非常美艳,像在特地竞吐新的芬芳。
天气逐渐寒冷。白色的木美蓉在淡淡的月光下摇曳生姿,就像是镀上了一层薄薄的清霜。这一枝斜立着,红得像火一样灿烂;那一枝低垂着,白得像雪一样晶莹。所有的花似乎都不畏霜寒,都开得那么明艳,那么妩媚,让人觉得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春天。不要把这玲珑剔透的花儿随便地摘下来分了,还是留着它赠送给意中人吧。
赏析 在一年的百花之中,晏殊总是偏爱木芙蓉、蜀葵、黄菊等秋花,这些淡雅的花儿,在词人的眼里,却是那样地“妖艳”、“明媚”(一如唐太宗评论魏徵“妩媚”那样),个中当有夫子自道之意。史载,晏殊禀性“刚峻简率”,《四库全书总目》评其《珠玉词》又云:“殊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大概是这些花的“花品”与词人的“人品”相类吧。
这是首咏木芙蓉之作,在咏物中自有词人的感情在。在那百卉凋残的秋节,而庭中芙蓉花却开得分...(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陈永正)
评析 《少年游·重阳过后》是北宋诗人晏殊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深秋季节,万木萧条,只有芙蓉花独自盛开。下片写霜前月下的芙蓉花,明艳异常,似乎唤回了春天,这种品格高洁,不趋同于世俗,而且美丽无比的花,不应随意对待,应该留赠意中人。这首词描写严霜中的木芙蓉,歌颂芙蓉花岁寒不凋,寄寓着对坚贞爱情的赞许之情。全词只在结尾五字“留赠意中人”显其主旨,颂花即为赞人,使全篇富于情致。花既如此高洁,迎西风而斗艳,在霜前欲回春;人自当不同流俗,必有惊人之举,绝世之论。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五十字,上片六句二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朱阑:红色的栏杆。向晓:临近天亮。
芙蓉:此处指木芙蓉,秋冬间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又名拒霜花。冬凋夏茂,仲秋开花,耐寒不落。宋宋祁《益都方物略记》:“添色拒霜花,生彭、汉、蜀州,花常多叶,始开白色,明日稍红,又明日则若桃花然。”
特地:特意。芳新:芳香鲜艳。
斜红:倾斜的红色花瓣。
琼萼(è):如美玉一般的花萼,为妇女首饰之一。等闲:轻易,随便。
辑评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大晏词的欣赏》:大晏的词,圆融平静之中别有凄清之致,有春日之和婉,有秋日之明澈,而意象复极鲜明真切,这使我想起了大晏《少年游》的几句词,因仿王国维先生之言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同叔语也,其词品似之。”(又)《喜迁莺》词之“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少年游》词之“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诸作,或者表现了圆融的观照,或者表现了理性的操持。这种特色,正为大晏之所独具。欣赏大晏词,如果不能从他的情中有思的意境着眼,那真将有如入宝山空手回的遗憾了。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诸葛忆兵《历代名著精选集:晏殊晏几道集》:芙蓉花晚秋时盛开,这首词为咏花之作。秋风一阵紧过一阵,已经过完重阳节了,花草树木皆飘零凋落,惟有芙蓉花却凌霜傲放,明丽妖艳,在凄冷的秋天里呈现出一番“芳新”景象,春光似乎回到了人间。词人在“霜前月下”,反复欣赏“斜红淡蕊”,格外珍爱,并试图将芙蓉送给自己的爱人。或许,往日词人曾与美人共赏,今日面对芙蓉,就有折花赠远的联想。咏花之时,融入相思的主题。古人咏物,总是不愿意仅仅停留于咏物层面,企图另有寓意,希望诗词留给读者更多的回味余地。但是,有时咏物而有寓意不过是敷衍题意,晏殊此词就有此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