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中国历代古文诗词曲赋精选
一万余条中国古文诗词曲赋精选,包含作者信息、原文、评析、注释、译文、赏析、辑评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题春绮遗像 [诗]

作者陈衡恪 [当代](1876年-1923年)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

  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1]

  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10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上下卷)、《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正文
  人亡有此忽惊喜,兀兀对之呼不起。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同死焉能两相见,一双白骨荒山里。

  及我生时悬我睛,朝朝伴我摩书史。

  漆棺幽閟是何物?心藏形貌差堪拟。

  去年欢笑已成尘,今日梦魂生泪泚。

译文
  人虽已故发现有遗像突然感到惊喜,用心的看着遗像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

  感叹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世上,为什么一起活着却不一起死呢?

  一起死了还能够在地下相见,我们的白骨一起埋在荒山中。

  等到投胎出生时悬挂着我的眼睛,看着你每天陪伴着我研究书画史书。

  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是什么?心里面你的声容相貌跟实际的的差不多啊。

  上一次的高兴早已是很久以前,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

赏析
  这是一组悼亡诗。

  常言道爱情和死亡是文艺作品的永恒题材,而悼亡诗却不像一般的文艺作品那样只写其中的一种,它把爱情与死亡糅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浓烈的悲剧气氛,所以特别感人。我国自西晋潘岳创制此体之后,文学史上几乎形成了一个写悼亡诗的传统,绵延不绝,代有佳篇。然而像陈衡恪这样倾注全部感情、付出如许笔墨写悼亡诗的却不多见,恐怕除纳兰性德之外就要数他了;但纳兰用以悼亡的大半是词。

  陈衡恪,字师曾,江西义宁(...(上海辞书出版社 -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 徐培均)

评析
  《题春绮遗像》是陈衡恪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

  此诗是陈衡恪为继室汪春绮所作,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二句,人虽已故,犹有遗像在焉,犹可朝夕相对,这是一喜,然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五六句再承上句,用顶真格,句法密不透风,然则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见,惟留一双白骨没于荒山而已。六句间感情大开大阖,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极写夫妻感情之深。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伊人虽逝,音容笑貌宛在,而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全篇字字血泪,衡恪可谓深于情者。

注释
  此:指遗像
  兀兀(wùwù):用心的样子。
  对之:看着它。
  嗟余:感叹馀生。
  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
  悬我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悬挂我的眼睛。
  摩书史:研究书画史书。
  漆棺幽閟(bì):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
  差:差不多。
  堪:可以。
  拟:相似。
  泪泚(cǐ):流下清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