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过 [宋](1154年-1206年)
刘过,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湖北襄阳人,后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正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消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托意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译文 我似相如,君似文君。相如如今老了,常感精力不济,请问文君,我们现在如此穷困潦倒、疲惫不堪,今后的日子该如何打发呢?回顾当年我们一起赴京居住过的地方,恐怕至今还留着我们依红偎翠恩爱相处的痕迹吧。想想你我那时的情景,怎不让人魂销肠断地悲伤呢?那时,我们在充满凉意的客舍中同眠共枕,一起聆听秋天的绵绵细雨敲打窗外梧桐树叶的响声。眼前昏暗摇曳的烛火中,我们初见时的情景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看如今,在这低矮的楼阁中,帘幕无精打采地低垂着,你晚妆脱落,一脸憔悴,首饰、器物摆放得一片狼藉,泪水挂满了你的脸庞。人们都说,忧伤可用酒来驱散,可无奈的是我们的忧伤那么深重,而酒却这么薄浅,怎么能消解我们的愁苦呢?为解忧我们能做的只有弹几下焦尾琴,摇几下细绢扇而已。我告诉你,千万不要到江边弹奏那凄切的琵琶曲,我真怕会招惹得荻花也跟我们一起伤心,枫叶也和我们一起凄怨。云海层层高如山,但怎能比得上我们心中积压着的那么多的伤感?
赏析 这首词写贫士失职之悲,却巧妙地把一个歌楼商女的飘零身世阑入其中,加以映衬烘托,笔极曲折,意极凄怨,缠绵悱恻,哀感无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龙洲词》中,洵为别调。
此词的写作背景,据张世南《游宦纪闻》称:“尝于友人张正子处,见改之(刘过字)亲笔词一卷,云:‘壬子秋,予求牒四明,尝赋《贺新郎》与一老娼。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壬子为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上海辞书出版社 - 唐宋词鉴赏辞典(新一版) - 周笃文)
评析 《贺新郎·老去相如倦》是南宋词人刘过创作的一首词。刘过的词以慷慨豪放为其本色,这一首却哀婉绵丽。但它与一般婉约词还是有所不同。刘过一心将身许国,但英雄失路,报国无门,满怀痛苦不得排遣,虽然依红偎翠仍医治不了心灵的创伤。所以此词所写虽为一段艳遇,却绝无一般婉约词的绮丽香软之风,贯穿全词的是一种悲凉的气氛。
注释 相如:西汉文人司马相如,此指作者。
文君:即卓文君,此指作者在客舍所遇的一歌妓。
消遣:消解,排解。
衣袂京尘曾染处:指自己在京城艰苦谋生。
空有香红尚软:意为自己漂泊多年只落得歌楼妓馆中的风流名声。香红,指代歌妓。
翠钿狼藉:此指歌妓身上杂乱地穿戴一些首饰。狼藉,杂乱的样子。
酒:醉酒。
焦琴:琴名,即焦尾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琵琶江上曲:指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云万叠:形容云海苍茫辽远之貌。
辑评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上阕起结二句当老去而回忆初逢,则昔年之东京梦华,事事皆堪肠断,况在秋灯客舍中耶!下阕代伊人写怀,酒调琴,借作排愁之具。结处自感,与‘枫叶’、‘荻花’夕同其凄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