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子 [周](前551年-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评析 子路名声显赫。生怕自己的名声是自己没做到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怕自己和名望不相称。子路很有名气,就怕一些名气是自己没有做到的,文质不符。「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同样,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子路有了名气,就怕自己名不副实。
子路能声名显赫,是因为他是在真心地做事,只要真正做出成就,声望自会有。一些人总是为求名而求,往往适得其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只需埋下身子去做,有了实实在在的成就,不立自立,不达自达,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声,也会强加于已。如社会上树立的一些先进人物,有许多事迹,都是无中生有加工的。当然,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有闻」,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