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三十一节 [文]
作者孟子 [周](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正文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译文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违背礼义道德的人,因而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十分高兴。太甲变贤明了,又让他返回来做君主,百姓十分高兴。’贤人做臣子,如果他的君主不贤德,本来就可以放逐的吗?”
孟子说:“如果有伊尹那样的心志便可;没有伊尹那样的心志,就是篡位了。”
注释 伊尹:人名,商汤之臣,曾助商汤讨伐夏桀。
狎(xiá):亲近。放太甲于桐:事见卷九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