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节 [文]
作者孟子 [周](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正文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予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译文 孟子到滕国去,住在上宫。有一双没编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不见了,旅馆里的人来找,但没找到。有人问孟子说:“这么说是您的随从把草鞋藏起来了吧?”
孟子回答说:“你以为他们是为偷草鞋来的吗?”
那人回答说:“大概不是。但是,您开设科目,招收学生,走了的不追问,来到的不拒绝,只要怀着求学的心来,就接受他,难免道德水准不一。”
注释 馆:住馆舍。上宫:别宫名。
业屦:指尚未编织好的草鞋。屦,草鞋。
廋(sōu):隐藏。
设科:开设课程,犹言开门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