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个留学生的札记
栏目杂谈随想
作者苏炜(中国)
出处华人
期数总第 81 期
关于“try”(之一)
海外学界喜欢讨论“文化震憾”。对于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shock”(震撼),就是这个处处可闻的英文字眼:“try”(试试)。
我是在新学期开始前夕赶到美国的。几天时间内,新生入学找房子、注册、办健康保险等等,好歹在朋友的帮助下办妥。可是一到选课,我就抓了瞎:从小学(不,应该从三岁进托儿所开始)到大学,我们所上的课都是老师或“上面”给安排好了的,该读什么书,必修什么课,你可以偷懒、怠课甚至逃学,却从来不需要动脑筋去“选”。面对着一大厚本的本年度全校各系课程表,一时觉得像陷入了汪洋大海。硬着头皮去问系里的秘书,笑靥后面扔过来的就是这句话:“Just try it!(只管去试!)”??着脸再问教授,仍旧是它:“Try it!”最后问到自己中国同学,回答的仍旧是这个夹在中文里的字眼:“你自己去try吧!”
好,——“try”。在开学头一周,你可以胡“try”一气,尽管去试听任何一门课,不合适拍拍屁股便走,根本无须顾忌什么人的面色。
不过且慢,“试”定了课——不敢多选,一门大课,一门小课(讨论课)。几乎每节大课,老师总要腾出至少十五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提问题。美国学生连珠炮发问。点到我头上,却讷讷地只会回答一个“I don't know。”老师微微一笑:“Just try it!”——耳热心紧。不是无问题可问,而是从来就没有过这种当众向老师提问题的习惯。
轮到上小课就更够呛。那是研究生修的课,每读完一批阅读节目,指导教授就要求你“提出自己的见解”。几次照本宣科或者东拼西凑都被中途打断,“用你自己的思想说话!”有时基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体系(system)!”——老天爷!“思想”“体系”!此等“伟岸”的字眼,岂是我辈之流可以冒犯、可以“僭越”的?语无伦次之间,听到的还是这句话:“Just try it!”
我忽然发觉:自己也号称是国内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某凤毛麟角的“协会”会员,如今竟一下子变得不会“思想”——或者根本上从来就没有养成过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习惯。
一门大课好容易熬到了期终考试。我目瞪口呆:三小时的考试竟发下一大叠如同杂志厚薄的试卷:全是涂圈圈由电脑算分的选择题。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说明文字:碰到你不懂的题目千万不要留下空白,只管试着划上你的圈圈——“Just try it!”
关于“Try”(之二)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背靠大树好乘凉”……小时候,关于“靠”的金玉良言,可谓汗牛充栋。当我拳打脚踢“踹”(try)出了异国求学的第一步以后,我明白:往后,再不能靠爹娘,靠亲友了——靠自己去“try”吧!
我是个自费生,尽管有幸,一来就获得了学费减免,但要糊口、立足,生存空间还得靠自己去争,去“踹”(try)。比如,英文不好,你敢于去求职见工吗?敢于操着“洋泾浜”去和旧货市场的墨西哥人讨价还价吗?人生地不熟,你敢蹬着自行车穿过黑人区上门去为人家打扫清洁吗?在家从未掌过锅勺,你敢连夜读通《中国菜谱》,翌日大言不惭地向雇主自吹“可以用左手做出满汉全席”吗?如果失业间忽然来了一个应召电话,你敢三天内学车通过驾驶执照考试,第四天就开车闯上高速公路跑远程送货,然后下一周便载着旅游团四出导游兼解说吗?纵使平素未沾过边,你敢光凭自己中国人的本钱,在这边教人打太极拳、写毛笔字、弄气功针灸、唱奥曲京剧、以至拉二胡打木鱼吗?等等、等等。用美国人的话说:只要你敢去“try”,你准能行。
可是我——坦白地说,我不敢。怕丢脸,怕“露怯”,怕出差错,捅漏子,伤着碰着,怕上移民局的黑名单。到美后的第一个暑假,三个月内我挣到手的不足五百美元,满打满算,仅够一个半月的开销。眼看下一个月的房租没有着落,好心的朋友们对着我干瞪眼:“迂夫子!你就不能拉下脸皮去try一try吗?!”
难!我们已经太习惯于那种一个既有的、现成的模式,一个已有固定解释、固定结论的答案。即便是吃苦、受累,也只是包裹在一种无须选择、也无可选择的秩序之中。
一年后的暑假,当一位我教过他中文的、十九岁的华裔小同学(父亲是一位名教授)非常随便地对我说:假期里他准备与同学结伴,到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冰湖上替人破冰捕鱼,以便挣一笔钱明年到中国旅行去。“我答应每两周给父亲一个电话,让他知道我是否已被那里的狼群叼走。”我望着他那张同样的黄脸孔,忽然愧见自己那个藏在尘封的、惰性后面的、只会在惯性与规范中律动的灵魂。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美国朋友告诉我,他们到中国旅行,最痛苦的经历不是见到随地吐痰或者当街煮饭兼洗马桶,而是让去参观托儿所、幼儿园。“据说那都是专供参观的先进班级。那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一个个得背着小手像被整整齐齐地绑着坐在那里,大气不敢出,直瞪瞪望着你——让你痛苦得不可思议。”
我则想郑而重之地向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建议:把“try”这个英文字直接音译,变成“揣”或“踹”字的另一个确定的新义,收进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里去。至少,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懂得:在自己精神的旗帜上,首先要抖擞着这个字眼:“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