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朝仪的变迁
栏目生活之友
作者禾春(中国)
出处随笔
期数总第 26 期
  在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中,君臣相见的礼节,一般说来,是由简而繁,由宽而严的。上古的国君和臣下相见,是一同站立,在讨论政事时则是同坐。做臣子的下拜,国君有时也须答拜。秦汉以后,皇帝日自高大,“万岁”开始成为称呼皇帝的专用名称。但汉代皇帝召见丞相,还须从御座上立起来。晋元帝曾经邀他的丞相王导同坐一榻,只是王导再三说不敢当才罢。一直到唐朝,大臣奏事还赐坐。宋太祖为了立威,有一天,乘丞相起立呈递公事的机会,密令内侍将丞相的座位移去,自此以后,丞相也只能立见而不能坐了。然而这时还不是跪见的。到了清代,官则无论大小,一概跪见,即使是本来站着,如果要对皇帝面奏什么,也要跪下。但是对每日召见、办事的军机大臣则稍加优待,每人赏赐一只垫子,原意是他们可以盘膝而坐。但到后来,皇帝威严,致使军机大臣特别谨慎,不敢放肆,仍然是跪着。
  有一点是清代较以前稍为开明的。唐代大臣进见,要经过一番虚应世故的人身搜察,殿廷中设有监察御史的位置。明代虽不察检,而大臣朝见时,殿廷里还列有执兵器的兵士,近有太监随侍。到了清朝,却不论什么官职都不搜察,也不设警卫,如果是亲信大臣晋见,连御前大臣也不在旁侍立,太监也不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