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不要以惊奇的目光注视我……
栏目人物
出处上海科技报
期数总第 75 期(1987.6.6)
  1985年诺贝尔奖金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不久前访问上海。在一次与科技人员会见的会上,作了简短的讲话。
  我希望各位以亲切而平等的目光来看一位教授,而不要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什么奖金获得者。
  这6个月来,我应邀到处演讲、接见,这种经历使我十分痛苦。这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在实验室里实干的,不善于言辞,更因为我对科学的看法与这种状态是非常不相容的。
  现代科学已经不是本世纪以前那样,纯系个人的志趣活动,而已成为社会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活动。科学研究的资金是社会供给的,科学活动是社会组织的,科研成果是几百人、几千人乃至数以万计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还有国际性的学术和信息的交流,许多观念是在交流中集体形成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嘉奖个别的科学家?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苦干,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得到了同行的评价,就是很愉快的事,为什么还要给奖呢?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那里一位科学家,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活到102岁。在他一百周岁的祝寿会上,我向他陈述了上述观点,并问道:“教授先生,你活了一百岁,得了那么多奖,你感受到什么意义?”他亲切地回答道:“李远哲,你说得对,我完全赞成你的观点。我不相信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忘餐废寝理头苦干,是为了得什么奖的。科学是十分崇高的事业,是为人类造福的事业。我常想我获得嘉奖,那只是让社会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工作。毕竟科学家成天埋头实验室里是相当寂寞的,要让社会知道科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于是挑选出几个科学家出来担任这种痛苦的角色。”
  完了,还是让我作学术报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