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刽子手与断头台
栏目风情录
作者王家宝(中国)
出处外国史知识
期数总第 53 期(1985.8)
  近些年来,不少西方国家相继取消了断头台,废除了死刑。法国亦于1981年废弃了这种古老的酷刑,断头台成了历史的遗迹,刽子手也从此销声匿迹。
  刽子手世家
  1688年9月24日,一个名叫夏尔·桑松的青年继承岳父的衣钵,干起了刽子手的行当。刽子手是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他为什么要接泰山的班呢?原来这里面有段姻缘。桑松原是路易十四时代的一名军官,一次骑马不慎摔伤,被人救起送到附近一所房子里,由主人的女儿玛格丽特悉心照料。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伤愈后,桑松继续与姑娘热恋,至于恋人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做何事,他并不关心。可巧有一天,桑松途经“咸井广场”,发现玛格丽特的父亲正在绑一个受刑正法的强盗。原来他是刽子手,名叫皮埃尔·儒埃纳。心上人竟是刽子手的女儿!想到这里,年轻军官浑身直起鸡皮疙瘩。他思索良久,狠心与姑娘断绝了关系。然而……桑松终于又找上门去。为了这“不洁的爱情”,他丢官弃职,被上司狠狠地臭骂了一顿。一天夜晚,他试图携情人出走,但被儒埃纳抓住,后者直截了当说:
  “你要挽回名誉?谁能娶刽子手的女儿为妻呢?除非他本身也是刽子手,你玷污了玛格丽特的贞洁。你必须娶她,并且做我的助手,接我的班。否则,我就杀死她!”
  “为什么要杀死她?”
  “因为刽子手女儿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贞洁。”
  爱情战胜了一切,桑松成了刽子手。
  后来,桑松的子孙也都相继做了刽子手。曾孙夏尔·亨利更是著名的“巴黎先生”(各地刽子手都有一个以城市命名的雅号)。在雅各宾专政末期,他曾把2,700人送上断头台,从而名声大噪。亨得的儿子杀人不多,只有360人。孙子不争气,竟把断头台送进了当铺,急得内政部长明令当铺老板火速“完壁归赵”,因为等着要处决犯人哩!
  桑松家族末代刽子手、1849年的“巴黎先生”去世后,由他的第一助手尼古拉·罗克坐上了这把交椅。桑松刽子手世家就此寿终正寝。
  约吉坦与斩首机
  法国大革命以前,当局对死囚处以车裂刑。这种刑罚极其残酷,令人目不忍睹。有一次,夏尔·亨利奉命处决一年轻囚犯。临刑时,犯人向恋人诀别,悲泣泣,声泪俱下。旁观者为之感动,一拥而上放了犯人,烧了刑具。其中一人对刽子手大声嚷道:“今后处决犯人要干脆利落,不要让人受罪!”
  有感于此,1789年12月1日,制宪议会议员、医生钓瑟夫·伊尼亚斯·约吉坦(1738—1814年),走上讲坛大声疾呼:采用新法,让犯人在瞬间无痛苦地死去。约吉坦左一个“人道主义”,右一个“恻隐之心”,慷慨激昂,陈词良久,总算博得了诸位议员先生的同情,议会通过决议:今后处决犯人不见血,改用绞刑。夏尔·亨利是第一个用绞刑送犯人归天的刽子手。这一天,他脱去传统的红衣,改穿一身有一排褐扣、卡腰的大褂,头戴高帽,把德法弗拉侯爵送上了绞刑架。
  一根绳索不能让犯人立即一命归天,约吉坦继续苦苦思索…
  1790年4月的一天,他偕同夫人去巴黎木偶剧院观看哑剧《埃蒙的四个儿子》,剧中有一机器飞快地砍下了一个布袋木偶的脑袋。
  几天之后,他又在制宪议会上侃侃陈词了。1791年5月3日,议会通过决议:今后处决犯人改用斩刑。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找来头号刽子手夏尔·亨利,问他是否用斧、剑斩首。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斧与剑力量不大,而且砍多了要卷刃。约吉坦听后更坚定了决心,一定要造出一台快速斩首机。
  约吉坦请来专做绞架的木匠吉东。后者提出的造价太昂贵,每台大约要5,600里弗尔(法国古货币)。于是,约吉坦又另请德国能工巧匠多皮亚斯·施密特制作。第一台斩首机问世后,先拿几只活羊开刀,获得了成功。为求万无一失,约吉坦等人又亲自监斩死人。刽子手动作麻利,斩首机刀起头落,但斩到第三个死人时,刀口卷刃了。已处于君主立宪制约束之下的国王路易十六听说后,召见了有关人员,建议把铡刀改成三角形,并亲自在图纸上修改起来。
  1792年4月25日,经改进的断头台第一次正式启用。头一个受刑者是个名叫尼古拉——让·佩尔蒂埃的强盗。行刑当日清晨,罪犯“享受”完一支烟、一杯酒后,被五花大绑,蒙上眼睛,头朝下按倒在断头台上。刽子手扯下他的衣领,露出脖颈,然后掀动机关,沉重、锋利的三角形铡刀顿时落下,一眨眼强盗的脑袋就落地了。以后又有三个谋杀冷饮店老板娘的士兵和三个伪币制造者相继被送上断头台。这些都是刑事犯,而作为政治犯被处决的则首推王党分子科莱诺·当格勒诺。他是1792年8月21日成为刀下鬼的。
  约吉坦发明的斩首机闻名于世了,他的名字成了斩首机的代名词——Guillotine。尽管他多次抗议,不愿把自己的名字同斩首机联系起来,但无济于事,这名称还是流传了下来。
  路易十六“作法自毙”
  路易十六是第一个上断头台的法国国王。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因“叛国罪”,以一票之差被押上了断头台。这天,断头台周围戒备森严。刑场四周设有坚固的栅栏,数千名士兵团团围住刑台,十余门大炮严阵以待,防止王党分子劫法场。上午10时左右,囚车来到刑场,国王下车后,行刑官催促他上断头台。刽子手过来替他解衣,但遭拒绝;试图绑住他的双手,又遭呵叱。神父于是劝说:“你应知道,主耶酥受难时,也被绑起了双手。”路易十六终于让人捆了双手,然后摇摇晃晃地走上刑台。行刑队猛然奏起乐来。紧接着,刽子手把他头朝下平卧于台上。神父口中念念有词:“圣路易之子升天矣!”铡刀落下,国王身首异处。刽子手没有按惯例把他的头放回脖子上,而是夹在两腿之间,敛入棺内。
  断头台自诞生至“退役”的二百年间,总共砍下了约三千颗脑袋(另说有五千颗)。法国大革命中的罗兰夫人、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亦因派系、观点之不同而先后被昔日的同志推上断头台,这实在是历史的悲剧。罗兰夫人临刑前,囚车经过革命广场自由纪念碑时,说出了一句流传百世的名言:
  “自由啊!多少罪恶借汝之名以行!”
  1981年,密特朗上台后取消了死刑,断头台从此进入博物馆,刽子手也都“解甲归田”。如今到巴黎博物馆欣赏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游客,可不要忘了顺便瞻望一下这具血迹斑斑的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