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神奇的头像复原术
栏目知识窗
出处科学画报
期数总第 31 期
  170多年的悬案
  1805年,德国伟大作家、世界文化名人费雷特里奇·冯·席勒逝世了。几年后,为了纪念席勒,魏玛市市长决定将席勒的颅骨安放在博物馆内展出。但是,墓地上相同的棺材共有26具,已分不清到底哪一具是席勒的。一天深夜,这位市长邀请了席勒的生前挚友——诗人歌德一起打开了这26具棺材。歌德仔细察看了这些颅骨,直到他自认为其中一个是席勒的颅骨为止。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德国人的心中总是在嘀咕,这个颅骨到底是不是席勒的,并为此而长期争论不休。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德国人久闻苏联的格拉西莫夫在头骨复原方面的出色成绩,于是就邀请他去西德鉴定席勒颅骨的真伪。格拉西莫夫以专家特有的敏锐眼光,根据这个颅骨,在他脑海里勾划出了一个头像,当他把已勾划出的头像与席勒面部模型相比较时,发现它们之间竟是如此相象,从而肯定了它确确实实是席勒的颅骨,争论了170余年的“席勒颅骨案”终于解决了。这件事在世界上传为佳话。
  并非魔术
  格拉西莫夫根据什么能把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死者复原得如此相象,栩栩如生呢?
  在绝大多数的人看来,人的颅骨除大小有别外、看上去似乎是一模一样的。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千差万别的特征,而且,即使在人死后,皮肉的腐烂也不能去掉颅骨上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格拉西莫夫早年就专心致志研究博物馆里的颅骨和陈尸所内的尸体。他一生中,除了观察研究了许许多多各种人的颅骨的大小、形态以及建立了一套从颅骨来判定死者的种族、性别、年龄等理论外,还用探针刺戳许多死尸头颅的各个不同部位,来测量头颅不同部位从肉到颅骨的深度。结果意外地发现,在一定人群中(如同一年龄的同一民族男性或女性),尽管各人的面貌千差万别,但他们头部许多部位,如发际点、额中点、眉间点、鼻根点、人中点、颏沟点、眼眉中央点、颧弓点、下颌角点等处的软组织(肌肉)的厚度基本上是相似的,这些点就成为头像复原的基本点。
  当然要将头像复原得栩栩如生,除了这些数据外,还要艺术的想象力,头像复原过程是这样的:先根据颅骨的大小、颅骨接缝处的紧密程度及牙齿的磨损程度,来确定死者的性别及年龄,并相应查到这一人群的头部这些基本点的软组织厚度,然后用粘性物质作为肌肉块粘附在颅骨上,至于头发、胡须等的特征,则要依靠史实和推想来进行。
  又一把金钥匙
  在现实生活中,复原技术解决了历史上和人类学研究方面遗留下来的许多疑难杂症和奥秘。更重要的是,在司法侦破工作中,头像复原技术已成为侦破种种疑案的“金钥匙”。
  最早把复原技术用于刑事侦破工作的时间大约是在三十年代末期。1939年,苏联某地有一位父亲发现他的一个13岁儿子失踪了,于是他向警察局报了案。警察四处寻找,一直没有下落。许多人怀疑这个男孩子是被凶犯谋杀的,但由于找不到尸体,什么也决定不了。后来在某地发现了一个颅骨,警察忽然感到它很可能就是那个失踪男孩的颅骨,但是怎样才能证实呢?警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把颅骨交给了格拉西莫夫,请他把这个颅骨复原成头像。不久,当警察把已复原好的头像拍成照片,并出示给这位父亲看时,他一眼就认出这个头像确实是他失踪的儿子。根据这个线索,最后终于破了案。现在由格拉西莫夫开创的复原技术,已为苏联的司法部侦破了20多起案件,这些复原专家已成了苏联司法机关的得力助手。
  随着电子学和测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武装了头像复原术。这不仅使它测得头部软组织厚度的精确性,大大超过了过去常用在死者面部逐点探刺的探针法,更重要的是,这种新方法可以对任何活着的人群进行测量,从而获得更完整更详细的数据。现在已广为采用的新技术是先进的超声技术。当一定强度的无害超声波扫过头部时,超声波透过软组织到达颅骨,并立即被颅骨反射回来,这样颅骨的轮廓及各处的软组织的精确厚度就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我国人类学工作者也开展了头像复原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除了从尸体中得到实测数据外,还采用X射线正、侧面投影摄片技术,从活着的人群中测量软组织的厚度,建立一套相应的数据。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复原了北京猿人、蓝田猿人、马坝人、羊坡人等的头像。在已故的老一辈人类学家吴定良教授指导下,还复原了苏北新石器时代的青莲冈人和上海新石器时代的马桥人等头像,这些头像为古人类研究和普及人类进化史知识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为法医及刑事侦破提供了可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