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叛国者的回归
栏目人生之旅
作者徐鲁
出处楚天周末
期数总第 165 期(1994.11.12)
20世纪已经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到,家园远矣,梦无归程。战争,谋杀,核武器,黑社会,富国的病态,穷国的哀鸿……这个世纪末的世界忙忙碌碌而又荧难频仍。
但正如黑人诗人休士所说,“并不是没有笑的”。
最近一段时间内,两位著名的流亡作家,结束了各自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冷战时代紧张对峙的一方相继返回自己的祖国,无疑给人们送来了些许安慰和温暖─梦,尚有“归程”。
两位作家,一位是美国作家史蒂芬·韦切斯勒。1952年,美国以麦卡锡议员为首的右翼分子对持左翼政治观点的人士大肆迫害,很多人受到审查,被投进监狱。韦切斯勒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即是美共党员,毕业后他到美国驻奥地利军队中服役。在服役期间,有一天他收到军事检查官的信,声称他入伍时隐瞒了共产党员的身份,为此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韦切斯勒于是偷偷渡河,逃到了苏联军队控制的区域,然后转往东德,在那里开始了流亡生涯。在灵魂漂泊的日子里,韦切斯勒写过揭露纳粹余党罪行新闻通讯,也写过不少时事评论。从70年代开始,他写下了不少回忆童年时代在大草原上生活和成长的散文,以及关于美国民歌的书。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对故园的深切眷念。
在国外度过了42年的流亡生活,1994年夏天,韦切斯勒携妻子回到美国本土。在肯尼迪机场,几位美国军人面带微笑,真诚地迎接了这位50年代的“逃兵”。一下飞机,韦切斯勒便签了几份文件。一份是美国军方允诺不再追究他的证明;一份是要求他不向军方索求赔偿的保证书。之后,韦切斯勒走访了祖国的许多地方。他在对记者谈起自己的感受时说:“美国现在很富有,移民也多,使我感到又熟悉又陌生。不过,我还得去看看贫民居住区,这样就可以知道整个美国了。”
与韦切斯勒的左翼身份不同,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则是因“持不同政见”,于1974年2月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驱逐出境,流亡国外的。索尔仁尼琴是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长达1800多面,被认为是全面和系统地指责了苏联社会自“十月革命”以来的“非人的残暴统治”的作品。小说共分三卷。1973年在巴黎出版了第一卷。第二年的2月12日,他就被逮捕并剥夺了国籍,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人物。
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后,先侨居西德、瑞士,后移居美国佛蒙特州,在国外生活了20年。苏联解体后,他于忧虑之中撰写了长篇论文《我们如何重建俄罗斯》,表达了对俄罗斯人民的怀念与牵挂。
1992年,俄罗斯政府恢复了他的公民称号,为他的归国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索尔仁尼琴的归国,像他当年被驱逐出国一样,引起了世界的注目,5月27日,飞机还在途中,来自世界各通讯社和新闻媒介的数百名记者,已经守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机场了。
在市中心广场,索尔仁尼琴对聚集在那里欢迎他归国的数千名同胞,发表了真诚的讲话。他重申在美国时就归国问题阐明的立场:作为作家,他的使命已经完成。现在有意参与国家的一些社会公共生活,但不是以政治家的身份。他将不加入任何政党,不担作任何官职,不参加任何运动。他将居住在俄罗斯,与俄罗斯同在……
韦切斯勒和索尔仁尼琴重回了祖国的怀抱,但他们将难以拂去久滞心头的阴云,因为在这个偌大的地球村里,大国的较量,种族的仇杀从未消歇,沉沉阴霾还不时笼罩在人类的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