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希伯来文化谈丛
栏目杂谈随想
作者朱维之
出处大地
期数总第 168 期(1994.8)
为希伯来人,犹太人正名
希伯来人是古犹太人或古以色列人的称呼。他们是中东地区闪族的一支,最初住在阿拉伯半岛的南边,以牧放牛羊为业,逐水草而居。约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越过沙漠的边缘,北迁到两河流域,在那儿的南部住下,制服了苏美尔人,发展了古巴比伦文化和苏美尔文化。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他们又从两河流域,沿着“新月形的肥沃地带”,向北向西迁移,到了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称为迦南地区。当他们从幼发拉底河流域来到迦南地区时,迦南人叫他们为哈比鲁(Habiru)人,意思是“从大河那边来的人”,后来写成文字,就成为希伯来(Hebrew)人。以色列(Israel)的名字起于氏族时代的第三代族长雅各时,因为雅各在两河流域岳父家发财致富后,荣归故里时,路上有一天在旷野里过夜,有一位天使来和他角力,雅各胜利了,那天使叫他把名字改为“以色列”,意思是“与神灵角力”,因此他的后代便自称“以色列人”。在王国时代分裂后,北朝名为“以色列王国”,南朝名为犹太王国。以色列王国于公元前722年亡于亚述,成了“迷失了的十族人”不知去向。可能是跟别的民族同化,融进其他民族中去了。犹太王国于公元前587年亡于新巴比伦,幸而亡国而没有灭种,他们被分区聚居,便于管理;他们有半自治权,有自己的法律和审判官;可以成家立业,自置财产;可以自由经商,也有的成了富翁。从此,犹大人被外国人叫做“犹太人”(Jew)。这个名字起初有些歧视之意,后来时间久了,约定俗成,便把他们通称“犹太人”,并且没有了歧视之意。在我国,称他们为犹太人也有200年之久了,习惯成了自然。有人提出意见,说这译名不妥,有藐视之意,不如改为“犹太”。但在最初用“犹太”这个译名的人是19世纪初的西欧人,他们译犹太这地名时只知译音,顾不了其他歧义。唐时景教徒把“希伯来”译成“石忽”,宋代开封犹太人把“以色列”译为“一赐乐业”,19世纪初欧洲人把“犹太人”译成“犹太”都是取音不取义,更无褒贬之意。
希伯来文化的辉煌
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小小的奇特的民族。论疆域,只有我国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那么大;但论文化,却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史。他们有流传下来的古代宝贵的文库《圣经》,与中国、印度、希腊的名著并列为影响最深远的四大古文库之一。我们若把古代世界分为四个文化圈,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代表,印度是中南亚文化圈的代表,希腊是欧洲文化圈的代表。希伯来则是中东地区文化圈的代表。中东地区,从地中海东岸到两河流域,即西亚和北非,以“肥沃的新月形地带”为中心,自古被称为“古文明的摇篮”,曾产生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古文明大国,称帝称霸。例如埃及、巴比伦、亚述、腓尼基等,都曾产生辉煌的文化,横行一时。以色列这个小小的民族,常受他们的欺侮,或剥削,或奴役,或俘虏,或驱逐,吃尽苦头;但他们坚韧不拔,凭自信,站住脚跟,屡次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忽见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凭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保住已有的文化并且进一步吸收别人的文化来壮大、发展自己的文化。所以小小的希伯来民族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尽量吸收四邻的古国文化而且集其大成,并以光辉的“希伯来文化”代表中东地区的文化圈,在世界古文化中大放异彩。反之,在它周围的四邻,曾经是赫赫有名的古文明大国,如今都已被湮没,他们的古文化早已中断,留到现在的只有金字塔、石像、空中花园、通天古塔的遗址,以及坭版、瓦片、断碣残碑,供后人考古凭吊,都没有系统的文化著作流传下来,但是希伯来民族却留下一部煌煌巨著——《旧约》,给世界各国人共同享用。它从公元70年被罗马灭亡,被迫流亡世界各国近2000年之久,如今却奇迹般的又复国了,它的人民文化素质仍很高,在各门文化领域都有杰出的人物,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卡夫卡等等,不断出现的成就,指不胜屈。
在古代,以色列人的才干发挥在诗、文、音乐方面。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等宝贵的文库,3000年来一直吸引世人的注意,读者愈来愈多,不是愈来愈少。但在古代,以色列人在科学上默默无闻,没有创造什么奇迹,连一条大的桥梁也没有造过,一条著名的水道也没有修过。所罗门所造的豪华宫殿,是由腓尼基人供给的材料和技术师。可是现在,以色列人科学的发达,人才辈出,却是惊人的,以色列每1万居民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135人之多,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则分别为70人、65人、48人和28人。1987年,以色列每1万个劳动力中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发表论文81篇,大约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倍,是日本的4倍多。
看来,以色列已经成了一个科学大国,它的研究和开发的开支,按比例计算,高于美、日、德、英、法等7个主要工业国,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发展的前途,更难以逆料。
希伯来民族性
论到犹太人的民族性特点,可以用“走出去,站得稳”6个字来概括。“走出去”就是冒险、创新的精神,不以现状为满足。“站得稳”是不忘本,不向恶势力投降,坚守原则,保持祖宗传统的习惯、戒律。“走出去”和“站得稳”,似乎是矛盾的,相反的,但在他们的实践中却相反相成,成了犹太人的特性,希伯来文化的特征。他们在古代,很早就摆脱了崇拜木石的下级宗教,率先进入哲学的高级的一神教,并用高度的诗歌、音乐、文学等富于艺术的手法创造了《圣经》那部传诵全世界的奇妙文库。在现代则于科学的领域占了鳌头。这些都是他们“走出去”的冒险、创新精神的果实。
他们这个小小的民族,一开头就在各个古文明大国的欺凌之下生活,尤其是从古埃及的长期奴役下挣脱出来,以《出埃及记》为史诗的杰作,在摩西、约书亚领导下的40余年的战斗,在大师们领导下的军事民主制下,向王国统一过渡的200年奋斗,达到大卫的统一王国时期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87年犹太王国亡于新巴比伦时,人们把竖琴挂在柳树上,宁可缄口,不肯为敌人唱锡安之歌。并发誓说:若为敌人弹琴,愿这手枯干;若忘了锡安,而为敌人歌唱,便愿喉舌僵硬,不能再唱。
在公元前2世纪时,希腊化时期,希腊政权的安提阿齐四世要犹太人希腊化,施行暴政,强迫他们去吃一向不吃的献祭猪肉。信仰坚定的老人以利亚撒拒不肯吃,敌人撬开他的嘴,塞进猪肉,他宁死不屈,吐出来,并自动走赴刑场。管祭物的老祭司是他的老友,偷偷地对他说,我用羊肉代替猪肉,你吃了它像吃猪肉一样,可以免死。他说:“这种欺骗手段与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不配。人家会认为我90岁了还放弃信仰,所得只不过多活那么一点儿时间,却带给自己屈辱和羞愧,还会给青年人做个坏榜样,误入歧途,白活这么大岁数。”他便英勇就义,给青年留个榜样,给民族留下光辉。还有一位母亲和7个儿子也都这样死去。6个儿子死了,轮到小儿子时,敌人以为母亲最爱小儿子,便要她劝小儿子听话吃猪肉,母亲心里斗争了一会儿,便用希伯来话对小儿子说:“跟你6个哥哥一样勇敢地死吧,将来复活时,我会把你们一起领回来。”小儿子死了,母亲也直赴火刑场而死。
公元70年和135年,犹太人最后两次对罗马帝国的抗战失败时,最后的营垒马撒达和贝塔尔要塞的守军全部自尽,没有一个人投降。这样的民族气节,虽败犹荣。
公元70年的失败,首都耶路撒冷被毁灭,民族思想的中心圣殿被毁灭,《圣经》被烧,犹太教的礼仪被废止,没有了政权,没有了国土,没有了文化,国破而山河不在。135年的失败引来更惨的灾难,犹太人被杀、被驱逐流散到世界各国达1700多年之久。1700多年的流散生活,没有祖国,没有法律保障,到处受人驱赶、杀害、侮辱,但靠摩西传下的一神教信仰和律法为纽带,使他们在精神上仍有一个不死的民族魂,走出去,站得稳,经过千辛万苦,仍能恢复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化的特色,回到祖宗的根据地,成立了新以色列国,而且具备了现代化的条件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犹太人不忘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太祖亚伯拉罕;华侨也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凡有天良的决不背判祖国,认贼作父。
希伯来人历代有祭司、先知、拉比等不断地在鼓励他们,鞭策他们,不要忘记亚卫上帝,不要忘记摩西的律法、传统的诫命,以此为纽带,为民族生命的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