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读者文摘》丰富了我
栏目点滴
作者程庆拾
期数总第 118 期
还是在兰州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刚创刊的《读者文摘》交上了朋友。我喜欢这份由大西北黄土高原人办的极有气魄和份量的刊物。如今十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皋兰山下的古金城,支边到新疆从事中专语文教学工作,然而这些年来,她却一直步步巴心贴肠地伴随着我。每当巡视着书架上那长而整齐的一排《读者文摘》月刊,心里总会涌起难言的喜悦、自豪和感激之情。一介穷秀才不可能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然而,因为拥有《读者文摘》等许多好的书刊资料,我便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年轻的“精神贵族”。
我是个既浅且杂的语文教师,由于职业和爱好的缘故,一有闲暇,就爱找点杂志翻翻,往往首先便想到《读者文摘》。新刊到手当然是一气读完为快,旧的也爱“炒冷饭”,越炒越香,对那些好栏目里的好文章更是百看不厌。看得多了,也渐渐看出点名堂和门道,慢慢学着分门别类、精粗结合地研读和取用。
业余时间也搞点社科方面的研究,便从《读者文摘》等刊物里查阅到不少有用的资料,把它们有机地溶化在我的思考和文字里。虽说自知并不怎么聪明,然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几年总算在国内一些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美学、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写得一多,便很难记起哪一条资料出自她哪期哪篇,也不易说清在治学方法思维方式上受了她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启迪。最近的倒可以找出些例子来,比如目前正在写一篇谈及当代文明与大自然相背离和异化的稿子,我便在去年最末一期上找到这么一条资料:“现在的孩子认得每一位歌星,唱得出每一首流行歌曲,却分不出茉莉、海棠,听不懂溪水、流泉……没有亲近过泥土的孩子,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童年’。”不光正巧用得上,对我的整个构思也颇有启发。
近年来,我在教改中尝试着结合语文课的教学介绍一些美学——美育的知识,这下《读者文摘》可帮了我的大忙,几十本刊物成为最方便适用的资料库。比如要讲悲剧、讲崇高的人性美,我就找出介绍伊文思小姐感人事迹的那篇短文(在客轮即将沉没时,她主动放弃救生艇上的座位,将生还的机会让给一个孩子,自己却随船沉入深渊),或举出题为“勇气”的那个故事(二次大战时一个无名的法国农妇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掩护被德国鬼子搜捕的美国伞兵,为此她的丈夫被当场枪决。)这些感人至深的资料有时比教科书上的更生动有力。而讲到喜剧时,我又从《读者文摘》中精心挑选出一些幽默小品、漫画和图片,结合有关资料分析讲解,收效都不错。一次考试,我干脆从86年第八期封二上描下那幅寻找恐龙化石的外国漫画,将它与几年前高考中看图作文“找水”一图相配,让学生比较两张画在主题思想、创作手法上的异同。至于平时因所用教材所选课文面窄,便从《读者文摘》“文苑”等栏目里选出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小说、散文和诗歌等作品作为补充资料,这样的机会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