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人民不会忘记
栏目社会之窗
作者王石平
出处中国老年
期数总第 125 期
  “红嫂”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可是,山东有千千万万个“红嫂”,这一点却鲜为人知。不久前,我采访了山东省副省长高昌礼,请他谈谈“红嫂”,他给我讲述了发生的许多故事。
  把你的礼帽给我吧
  那一年日本鬼子扫荡,在沂水县把一个村子的老百姓押到麦场上,审问谁是八路军。
  当鬼子盘问到张茜时,看她不像农村妇女。一问话又听出她是南方口音,便认定她是八路军,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老大爷挺身而出,说:“不能抓她。她是我闺女。”
  汉奸问:“她是你闺女?那为什么你是山东口音,她是南方口音?”
  “从小她就死了娘。因为家里贫穷,我带她逃难到了南方,一直到她长大才回了老家。我年纪大了,口音变不了。她还是个孩子,就学了一口南方话。”
  鬼子听了,想想也是个理儿,就没抓她。
  实际上这位老人与张茜素相识。他从口音上认定她是八路军,于是冒险相救。鬼子走了以后,老百姓也散了。张茜一直不知这位老大爷姓什么叫什么。
  解放后,张茜回忆起在沂蒙山的这段生活,便与陈毅商量,委托当地政府,多方打听,找到了这位老人,并把他接到了北京。
  老人是山里人,在城里住不惯,要回家。陈毅问他想要点什么。老人说:“我啥也不缺,把你的礼帽给我吧!”陈毅给了他。老人带着陈毅的这顶帽子,又回到了沂蒙山。
  公成美
  沂南县有个东北村,村里有个大娘叫公成美。
  年轻时,她是村里的“识字班”班长。她领着姐妹们推磨轧碾烙煎饼、送军粮、做军鞋、站岗放哨、当向导、埋地雷、抬担架、慰问伤员……没日没夜拼着命地干。
  1945年8月的一个晚上,区妇救会的朱翠兰对她说:“成美,又有新任务了。你们村这台戏能不能唱好,就看你这个主角怎么演了。”
  成美问:“什么难演的角色?是叫我演关公还是演包黑?总没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难吧!”
  翠兰说:“这也不假。只是别现在嘴硬,到时候独守空房哭成个刘备啊!”成美明白,这是动员她支持丈夫参军哩。
  那时,成美和丈夫景会刚结婚一年多。景会是村青救会长。小两口儿工作上商商量量,在家里恩恩爱爱。丈夫去县里开会几天,她都想得慌。一想到他要上前线,随时会死伤,她怎么舍得?
  成美心里翻腾开了:人心是杆称,谁称不出八路军、共产党对老百姓好来呢?要不是解放区实行减租减息,穷人能吃一顿饱饭么?要是都不参军哪里能有八路军?没有咱们的子弟兵,谁来保卫解放区?景会是“青年头”,大家都看着他,他怎能不报名?
  她说:“老朱啊,你原来是侦察兵,来掏我的心啊!你放心,我决不拖他的后腿。”
  这次参军大动员,东北村又是模范村。全村参军11人,拉走了一个班,景会当了班长。
  这一走就是5年。她天天等啊,盼啊,直到全国解放以后。
  1950年9月8日,部队派人送来了景会的遗物。
  成美对来看望她的乡亲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虽然失去了亲爱的丈夫,但是我永远不后悔。因为,没有景会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
  32个名字
  那时老百姓的生活极其艰苦,部队没有后勤部,妇女宁可少吃少穿,也要保证军队的给养。据淮海战役部分资料统计,山东妇女交军鞋400万双,军袜110万双,军装46万套,干粮袋60多万条,面袋20多万条,口罩2万个,绑腿4.5万副,棉被4500床……
  400万双鞋。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当时许多庄稼人的孩子,到娶媳妇时,也未必穿过一双新鞋。在沂蒙山区,新婚妇女拿出了自己的嫁妆,大嫂扯下了自己的头巾,许多人当再也找不出一点布料时,就撕下了自己正穿着的衣服大襟,来做鞋面布。
  参加孟良崮战役的人们,都知道“火线桥”的故事。
  战役打响前的那个夜晚,为保证我们的部队抢时间进逼孟良崮,艾山乡的32名妇女,硬是站在齐腰深的冰冷河水中,肩扛门板,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搭成人桥,让我们的大部队顺利通过。
  夜色中,虽然看不清面容,但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明白,脚下是他们的姐妹,他们是踏着亲人的肩膀走向战场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当最后一名战士从她们肩上通过之后,她们都瘫倒在河岸边的沙丘上了。一个军人划了根火柴照亮了她们的脸。然后把她们的名字一一记了下来。接着,迅速地向孟良崮前沿冲去。
  黎明时,孟良崮响起了轰轰的炮声。这时人们发现,从万粮庄到孟良崮的那条山路上,到处都刻着这32个妇女的名字。
  你还能记着我这个娘么
  1942年5月,沂水县王庄张志桂的女儿刚满月,便收养了八路军11团团长陈宏刚满三个月的女儿陈鲁生。
  孩子刚送来的时候,瘦得可怜,小胳膊还赶不上大人的手指粗。志桂看着鲁生黄黄的小脸儿,再看看自己的孩子,红润润的脸蛋,粗壮壮的小腿,想到鲁生的母亲打游击,整日奔波,出生入死,决心把鲁生喂养好。
  志桂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两个奶,每人摊一个,谁也吃不饱。家里穷,买不起可以为孩子添食的东西。孩子饿得直哭。志桂想:鲁生身子弱,既然咱答应了人家,就一定要把人家的孩子养好。
  于是,志桂总是先让鲁先吃饱,才让自己的孩子吃。此后,鲁生不再哭叫了,瘦弱的小身子渐渐地胖了起来。而她自己的孩子却一点点地消瘦下去。
  小鲁生长到半岁,两个奶吃光了还不饱。志桂便咬咬牙,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
  秋天,小鲁生快满周岁了,伴着志桂女儿越来越弱的啼哭声,会叫“爹”、“娘”了。但志桂的心却轻松不起来。听着女儿细弱无力的哭声,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儿,她的心都快碎了。
  终于,志桂的女儿停止了哭喊,不到7个月的孩子,不幸夭折了。
  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可是,志桂还把她抱在怀里。她小心地把奶头放进孩子那干涸的、永远也不能再吸妈的小嘴里,泣不成声地说:“孩子,再吃一口吧,娘对不起你呀!”
  小鲁生见妹妹要吃奶,一边叫着娘,一边抢奶:“娘,俺吃,娘,俺要吃……”
  志桂心如刀绞,一把将自己的女儿推给丈夫,抱着鲁生痛哭起来。
  鲁生4岁那年,鬼子投降了。陈团长派人来接孩子了。
  鲁生要走的头一天,志桂一夜没合眼,一件件地整理孩子的衣物。缀上掉了的扣子,缝好开了线的衣服。当小鲁生醒来时,志桂最后一次把鲁生揽在怀里问:“鲁生,还想吃奶么?”
  鲁生小声说:“想。”
  志桂解开了怀,鲁生便将小脑袋钻进了她的怀里。
  过了好久好久。志桂的眼里流着热泪。
  志桂终于把鲁生的小脑袋从她温馨的怀里移开,对她说:“孩子,你的亲娘和亲爹就要接你走了。以后,你还能记着我这个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