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熟年之恋
栏目人生之旅
作者季子(美国)
出处羊城晚报
期数总第 133 期(1991.12.23)
人到中年,宛如日达中天,高屋建瓴,更显光芒四射。
1991年9月2日是美国网球选手吉美·康诺斯39岁的生日。这天上午,他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草地公园举行的第11届美国网球公开赛中,与比他年轻15岁的选手克里斯坦对阵,争取进入前8名的资格。在五局三胜制的比赛中,他先输一局,第二局打到抢七,才万分艰难地扳回一局。打到第三局,康诺斯已经明显体力不济,落了下风。电视上打出罕见的、近乎刻薄的电脑统计数字:在进行的两个多小时比赛中,康诺斯已走到旁边饮水11次,拿毛巾擦手擦脸66次。到了这种地步,我觉得心中惨惨的,不忍心看下去了,于是干脆开车出门到曼哈顿去办点事情。
两小时后我回到家中,打开电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康诺斯正拿块大毛巾在擦手,又擦球拍的柄,不由得大乐。再看下去,心中又沉重起来:决胜的第五局中,康诺斯已经以2∶4落后,第五盘眼看又要失守了。幸好康诺斯的勇气还在,而且和全场观众的疯狂加油相互激励。在决胜局2∶5的劣势下,康诺斯一球一球地扳回失地。不分男女老少,观众们没命地为他打气,一再起立欢呼。
康诺斯的表现若有神助,无论是发球还是正、反手击球,都凌厉无俦,不显疲态。只有在他一次次走向底线拿毛巾擦脸时,才让人想到他的体力正在做如何严峻的透支。难得的是康诺斯始终以从容的态度面对一切,还不时抓住机会和观众讲几句笑话,耍耍宝。与其相对的是,电视上不时出现康诺斯教练阴沉的脸。在观众狂热的吼叫声中,康诺斯左右开弓,频频上网,做出许多“超年龄”的表演……这已经不是打球,而是打仗了。康诺斯的对手是时光,是年岁!打到5∶5平手,双方得分交替上升,一直又打到抢七,康诺斯才占了上风,终于赢了这一局,也赢得了比赛,进入了前8名。这时候,全场两万多观众起立,齐唱“生日快乐”,情景感人至深。
据报道,这场历时4小时40分钟的比赛之后,康诺斯曾不能躺,不能坐,先是慢走了半小时,再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接受了两公升补充体液的静脉注射,以纾解脱水的痛苦。但两天后,康诺斯又再度在球场演出了令观众发狂的一幕,在先输一局的劣势下,连下三城,击败荷兰新秀哈休斯,进入男子单打四强之列。连他的运动医生也对他的体能表现敬畏不已,称之为“不可思议”的“生理学上的特殊现象”。
康诺斯并非等闲之辈。他早年曾称雄网坛多年,得过5届美国公开赛冠军。但在球坛他毕竟已属明日黄花,在今年的电脑世界排名录中已降到第174名(这次美国公开赛后他的排名回升到第66名)。他在前年手腕动手术后,休息了一年多。谁能料到复出后,可以有如此一番动人的表演?
年轻时,记得自己总是用半同情、半嘲笑的心态来看待那些迟暮明星的奋斗,就是大声叫好,声音中也没有多少诚意。直到自己人过中年,才体会到“复出江湖”的难处和可贵。多少人有勇气“复出”?多少人有机会“复出”?“复出”后又有多少人能再争回一块地盘,维持名声长久不坠?
其实,就是普通人,到了中年后,也有个“复出”的问题。原本已经觉得自己“不年轻了”,“不行了”;到猛醒自己“还不老”,还可以有所作为,其过程和明星的退休再复出并无二致。
到底多少岁算是人的中年开始?随口说:“啊,刚才走过去的那个中年男士风度不错”,把人家定为“中年”很方便,但似乎没有人有足够的权威来做一个明确界定。十几岁的少年时代,我看巴尔扎克的小说《三十岁的女人》,心目中三十岁的女人(男人也一样),是历经沧桑,阅尽人间春色的“中年人”典型。待到自己年过半百,眼中三四十岁的女人个个都是青春逼人,左看右看可爱得不得了。
各人历年来的生机调养、体能消耗、心理修养、容颜保护等不尽相同,人到了三四十岁,就像田径赛的长跑到了中途,大家的距离已经拉开了。这时,没有一番阅历的话,要想指出一个人的具体年岁并不容易。不过有一些现象是大家都会有的:出现白发,甚至脱发;皱纹变得明显刺目;肌肉逐渐为肥肉取代,“腰围渐紧浑不觉”;运动时体力、速度大不如前;身体发现以前所没有的病痛,甚至大病一场,或需要动手术。这时,人的思想常会兜来兜去地想些消极、无奈的问题进而导致行为相对保守、消极,锋芒收敛……思想又通过面容反映出来:喜怒形于色的敏感钝化了,感情正好用渐渐增厚的脂肪层遮掩,所以线条越来越柔和。待到对后生之辈的敬畏积累到一定程度,令外人读你的表情,得到的结论是“慈祥”时,你也就快从中年人的圈子毕业了。
记得小时候家中有一个放杂物的铁盒子,原本是装南洋一种补酒用的,上面有一副对联是:“月过中秋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当年记住了这对联,是因为它的夸张。后来自己发现了许多“中年综合症”的症状,这副对联再度跃上心头时,“万事休”的阴影就再也挥之不去。可惜的是忘了那补酒的名字。
人到中年,中国人不返一下中国的传统不行。中国传统对中年人的束缚实在太大了。老外说“女人四十一枝花”;粤语称“女人三十烂茶渣”。许多中国人一到中年,往往“自觉”得过分,衣服必素色,行为必矫情,为子女、学生做表率还是小事,最严重的是自我设限,相信三十岁读书不成不必再读;四十岁做不上大官不再钻营;老外是“人生七十刚开始”,许多中国人到五十岁就开始留须,扮飘逸老翁了。
人生中年其实正是金色秋天。思想成熟;身体成熟;苦苦念书的人此时已可学以致用;辛勤创业的人开始有所收获;子女的培育应已告一段落,到了让他们自己出门闯荡的时候;一般人都有了一些积蓄……和青年时比较,除了年岁外,相对还多了时间(不用花大量时间念书)、金钱、权势、经验……这些就是中年的魅力之所在。
人到中年,虽然并非人人皆有钱有势,但对于每个人的一生而言,大致上却总是相对的高峰时候,年富力强,正可有所作为。此时,各种人生诱惑杂陈,伸手可及,危机四伏,端视你已成熟的智慧如何处置。成圣成狂,往往差别就在一念之间。经半生砥砺,此刻个人的学识、能力已到火候,遇到相当的机会,一般无不抓紧攀缘。若是正道,建立功名由此而始,若是非正道,丑事也可以轰轰烈烈。只要你扬弃“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哲学,鼓起劲来,有所作为,当非难事。
过来人称,中年危机之中,以艳遇为首。旨哉斯言,青年人有足够的体能承受消耗,承受打击,而无家室、事业之太沉重的牵累。
中年人除上述不利之外,更因涉世的经验,对感情有格外深一层的体认和珍惜。若是遇上十分可意的人儿,又是前后左右割舍不下,一旦痛下决心,就会演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这种故事,在小说中是浪漫动人的,在生活中就没那么美丽了。据说,歌词中的“肝肠寸断”、“心儿已碎”都是真的。问你怕么?
季子老之将至,对逝去大半的熟年越来越依恋。仔细想一想,一是觉得从前的东西都比现在的好;二是明天的我一定比今天的我老。结论就是:今天一定要自己把握住,总要想办法活得有精神,活得有声有色,才不会在明天后悔。警告我们“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不死药要寻,宣扬“人生七十刚开始”的哲学要信奉。君不见,开花结果不算,林木深秋落叶以前还要铺天盖地地给人们一次大大的颜色看:红赛丹砂,艳比云霞,使整个世界如醉如痴地呻吟:
红叶!红叶!人生在世,到了金秋,生命的巅峰时期,岂可轻言退,轻言休?
愿以此文,与我同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