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美国货
栏目幽默
作者阿尔特·巴克沃德(美国)
出处博览
期数总第 155 期(1994.2)
“我们国家要站稳脚跟只有一个办法。”贝尔福尔说。
“什么办法?”我问道。这时我们正在贝尔福尔电冰箱公司他的办公室里喝咖啡。
“消费者必须开始买美国货。”他说着把拳头往桌上一擂,“美国人每买一台外国电冰箱就会使我的一个雇员丢了饭碗;每当我的一个雇员丢了饭碗,那就意味着他或她买不起电冰箱了。”
“这是恶性循环。”我说。
秘书打来电话:“请接钢材经济商汤普森先生的电话。”
我的朋友抓起话筒:“汤普森,那一船应该上周末到的日本钢材到底在哪儿?……我可不管天气好坏,我们的钢材就要断炊了,下周我就得关闭装配线了。若是你不能按期供货,我就自己再找个经纪商。”
“你从日本搞的钢材?”我问。
“即使包括运费,他们的价格也比欧洲钢材便宜。过去我的钢材都是从比利时搞的。但现在日本人和他们竞争激烈。”
电话的蜂鸣音使贝尔福尔一怔,他听了一会儿说:“对不起,是台湾来的长途……巴士特,四型冰箱的门把手的事你办得怎么样了?转告周先生,如果他的人给我们送件样品来,而且他能按老价钱为我们生产,我们就向他的公司定货。”
一个人拿着个塑料容器进来说:“贝尔福尔先生,你说要先看样品再定货,这就是冰箱里的制冰容器。”
贝尔福尔仔细地审视了一番,又往地上扔了两三次,“什么价?”
“香港每只2美元,韩国说他们只要1.7美元。”
“只不过是只塑料盘,定韩国的。让香港给我们供应冷藏架,发动机有消息吗?”
“有家在巴西开业的德国公司刚生产出一种新发动机,已通过我们的所有测试,约翰逊已定了5万。”
“给芝加哥电动机公司打电话,跟他们说对不起,他们的报价太高了。”
“是,先生。”那人转身走了。
秘书进来说:“哈里打电话来告诉你,从芬兰买的除霜器刚到货,他们正在卸车。”
“好,在新加坡订购的纸箱有消息吗?”
“在霍博肯码头。”
“谢天谢地。取消我们在国内的定货。”
“说什么理由呢。”
“就说我们的存货清单出了错,或者说我们改用纤维板包装了,不管什么理由都行。”
贝尔福尔转过头对我说:“我说到哪儿了?”
“你在说如果消费者不买美国货,国家就会陷入困境。”
“就是。这是他们的爱国义务。我打算下周去华盛顿告诉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如果他们继续无动于衷,我国市场上就不会有一台国产电冰箱了。”
“应该向他们放放炮。”我为他鼓劲儿。
贝尔福尔说:“跟我一起去看看陈列室吧。”他走到最新机型前,打开门说:“这是由美国工人为美国消费者制造的美国电冰箱。对此你有何评价?”“漂亮极了!”我说,“它令所有进口货都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