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 200 期精华文章
《读者》杂志 1981 - 1998 年全部文字内容(共200期),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生命中的种种误解
栏目软件大世界
作者阿忆博士(中国)
出处吾儿当自强
期数总第 177 期
  关于孤独
  在生活中,人们乐于将一些情感、经历、精神进行分类,把其中的一类归于生命的运气,并为拥有它感到快乐;而另一类则被当做不幸,引以为深深的恐惧。但是,我的孩子们,我要告诫你们的却是,人们的许多看法是错误的,其中最突出的一例,便是对孤独的误解。
  多数人会把孤独视为生命的苦境,但是我要问你们,你们知道的哪一位天才人物不是孤独的呢?
  人在小的时候,会因为孤独无依而害怕,认为那是一种残酷的惩罚。也许,这就是长大以后,人们总是把孤独状态归为不幸的原因。但是,你们想到过吗?由于亲友离去而意识到自己孤单地存在着,对比别人的方式而感到自己不同于他们,这不正是你们个体意识茁壮成长的标记吗?在你们投入芸芸众生之中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人,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素质!
  一位小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很孤独。可我知道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中学生,他有良好的成绩和超强的活动能力,他有着许多朋友和追慕者。但他重复着:“我不寂寞,但我很孤独。”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孤独未必非与弱小无助相联系。事实上,孤独感是一种贵族化的情绪,不是庸庸碌碌的人所能拥有的。它是上天的福赐,是一种幸运。如果总是感到自己与别人的距离,特别是当你处在距离的前端,由此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但你却是优秀的。
  大凡历史上的发明家、革命性的政治家,还有开拓性的实业家,都是内心深处的孤独者。他们在孩提时代便有深深的孤独感,并且一直在孤独中思索着、创造着、生活着,直到死去。
  其中艺术家是孤独感最明显的受益者。他们把孤独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就把个人的独特展现了出来。由于他们孤独,也由于他们孤独地写出了孤独,他们成了世人瞩目的天才。海明威曾对世人说——写作是孤独的事业,不是那些习惯了稠人广座的人们所能操持的。因为作品成功而渐渐高朋满堂的作家总是被淘汰出局。原因很简单:他,失去了孤独感。
  关于学识
  我在北大读三年级时,结识了一位新生。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谦和,他总是钻进我的蚊帐,或是在水房里拉住我,探讨各种各样的学术问题。在那个才子云集、互不相让的学府里,不耻下问的恐怕只有他了,所以几年之后,他成了学问家。他就是在全国高校中享有盛名的诗人——戈麦。
  我一直不能相信的是,他在1992年冬自杀身亡了。这使我开始相信,学识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充满乐趣,也不像培根所断言的“知识就是力量”。人们在学识中所能感受到的欢乐是少于痛苦的。在一定程度上,学识的确应该归入到人生的不幸之中,否则为什么学府的档次越高,忧郁者、嫉愤者、颓废者越多于安详者,为什么自杀率和精神患病率也越高呢?
  假如戈麦是个白丁,他一定不会在屡屡失恋的时候,让索绕在脑际的悲剧意识抓住他而形成死念,使他因为生命中一座桥梁的断裂,得出整个世界毫无意义的结论。
  记住,孩子们,现存的学识体系是有偏差的,特别是中国的知识网络中,快乐的成份太少,而机械的和挖掘悲苦的成份却很多。如果一个人的身心被它们占据,他不是变成一架机器,就是变得像油炸排饼一样脆弱。一旦背弃了它,特别是背弃了其中死气沉沉的公式,背弃了沉溺于悲苦之中的愁绪,你们便会很快发达起来。
  你们会经常发现,那些肚腹空空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个原因,你们长大后便会知道,这无非是因为他们远离学识。准确地说,是远离学识中那些悲苦而无用的东西。
  关于苦难
  生命中另一个大大的误解,是关于苦难的观念。大人们喜欢背起手告诉他们的孩子,说他们那个时代是苦难的。这是个疏忽,其实每一代人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的苦难各不相同罢了。
  上代人认为拾煤渣是一种苦难,而复习功课是幸福的;但下一代人却觉得,如果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拾煤渣。这说明苦难有它的时代性,在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却变成了游戏。这就是大人们费尽心机搞忆苦思甜活动,反而使孩子在窝窝头和碴子粥中大尝了甜头的原因。在小孩子眼里,窝窝头和玉米面是新鲜而刺激的。
  这也是所谓“苦难教育”的弊端所在。大人们总是觉得小孩子生在蜜罐里,没有什么苦楚,因而强迫他们体尝自己儿时的苦难,但在孩子眼里,那些倒不是什么苦难。这正如,假如小孩子能强迫大人们体尝学习的重压,而大人们也不会从中尝到苦头一样。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对于大人恰是一个美梦。
  可见,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下个时代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体尝着各自时代的苦难,实在没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
  孩子们,让你们懂得这个道理的目的是,希望你们成为下一代人的父亲时,不要武断地认为有人在享你们的清福。你们把生命交给他们,无形中是把幸福和苦难同时交给了他们。只是他们的苦难与你们有很大的不同,是你们不察觉,也不愿承认的。作为父亲,你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让他们遭受你们所经历过的痛苦,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苦楚去磨练自己。
  人们对其他时代的苦难,只需要知道,不需要重复。苦难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们的任务仅仅是在体尝自己的那一份,并在斗争和忍耐中消除它。
  如果你们错误地实施所谓“苦难教育”,其结局不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的——你们和他们自己的——苦难,便是给他们的游戏中添加了一出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