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断章三则
栏目杂谈随想
出处随笔
期数总第 178 期(1995.6)
学者与骆驼
●若 水
偶然从一本外文书上看到一则故事,觉得有趣,译出以飨读者。
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德国人各自进行一项对骆驼的研究项目。
法国人去了约旦,在那里花了半个钟头时间,对守卫人进行询问,扔面包给骆驼,用伞尖捅捅它,然后回到家中,写了一篇论文,其中充满犀利和机智的评论。
英国人带上他的茶具和一大堆装备去到东方,搭起帐篷,住了两三年回来,带回厚厚一大卷调查成果,其中充满了原始的、未经整理的、没有结论的事实材料,但还不失为有真实的文献价值。
至于那个德国人,既瞧不起法国人的浅薄,又蔑视英国人的缺乏思想,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起草了多卷本的著作,题为《从自我的概念推导出骆驼的理念》。
译完以后,觉得这个故事还缺乏中国人,未免不足,于是续写了一个尾巴。
“文革”期间,中国人得知西方学者正在研究骆驼的消息,立即成立一个大批判组,首先做准备工作,把法国、英国、德国人的有关骆驼的著作翻译出来 (内部发行),同时编辑一本《马恩列斯毛论骆驼》。然后,这个大批判组用了三个月时间,写出一篇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立场鲜明,火药味十足的文章:《西方资产阶级骆驼学是帝国主义的工具》。
(周晓明摘自《读书》1995年第12期)
忏 悔
●刘武俊
人,只要还保留一点清洁的精神,就应当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忏悔自己的心灵。唯有如此,心灵方能清除污秽,永远保持一片清新自然的亮色。人,只要有勇气忏悔,就是一个凭着良心诚实地生活在这个俗世上的真正的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缺乏那份勇气和虔诚,恣意地宽恕和放纵自我,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庸俗和堕落的。
在我看来,生日其实为每一个人均等地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生日本质上与快乐无缘,它应当是心灵忏悔的节日,是对自己降临人世的一段历程进行回眸的节日,是灵魂接受一次庄严洗礼的节日。因此,请不要轻易拒绝生日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忏悔。当你吹灭生日蛋糕上最后一支蜡烛时,你是否感悟到灵魂深处升腾起来的另一种火焰,它照亮着你那心灵的“黑洞”。忏悔无疑意味着痛苦,而这种心灵的痛苦是有意义的。
我坚信:忏悔最虔诚的人,离人性的天堂最近。
(晓 忆摘自《读书》1996年第2期)
人生谁能无遗憾
●聂 索
人在生活中乃至人的一生中,谁能没有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遗憾呢?父母病故因远在他方而未赶上奔丧,亲朋好友托办之事虽尽力为之而未如理想,报刊约稿欠下累累文债而交不了卷,许过的心愿或承诺过的话未予实现而化为泡影……
遗憾是无法补偿的过失;遗憾是心中沉重的内疚;遗憾是“新松恨不高千尺”的惋惜;遗憾是“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的哀叹。
近读《王蒙小品》,他在《我的遗憾》一文中,向读者报了一个帐,列举了他个人的10种遗憾,其中有两种遗憾倒是颇有共性的:一曰“为表示宽容大度帮助了不应该帮助的人,然后活该吃他们的亏”;二曰“说是不喜欢奉承,却终于接受了、提携了奉承自己的小人”。
对于一个思想正确、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的人来说,在人海茫茫世事纷纷杂务冗冗中,这两种遗憾确乎概括得十分周全,语气沉痛,内涵深刻。有过类似教训的人岂不为此痛彻心脾?然而,又只能徒呼奈何而已。王蒙的这两种遗憾,虽可起到敲警钟的作用,恐怕在某些大诚大善的人身上还会不断地遗憾下去的。
其实,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论在东在西在南在北,谁都会“写不好、写不完自己的遗憾的”,而“这本身也就是一种遗憾”,你同意这个论断吗?不过,但愿我们尽可能少有一点遗憾,最好是根本没有遗憾,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