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关野吉晴和他的大旅行
作者邹蓝
期数2003年01期
  根据古人类学考证,人类始祖约在四百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即今日的肯尼亚一带。随着漫长岁月的流逝,他们通过北非中东逐渐分布到世界各地。古脊椎动物学家的考证大致也确认,过了中东,一支过小亚细亚入欧洲,一支进入中亚和东亚,另外一支走向南亚,经东南亚进入东亚,其中一部分从东南亚进入太平洋群岛和大洋洲。美洲是一万年前才开始有人类的。美洲的原住民,即南美和北美的印第安人,是蒙古利亚人种,就是说,他们来自东亚和东北亚,在距离今天大约一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末期过白令海峡到北美,然后一路追逐猎物而散布到南美。
  看了日本探险家关野吉晴博士(Sekino Yoshiharu)的旅行记录,很感慨居然有人想出这样的大旅行探险:从南美到北美,再到欧亚大陆的东西伯利亚,经蒙古到中亚和青藏高原,到西亚和中东,继而从北非到东非,逆人类进入美洲的路线返回始祖地。
  一九四九年出生的关野,精通西班牙文,在读大学法律系本科的时候,就组织了探险俱乐部,探索亚马孙河的全程,十年时间在南美作三十二次旅行。他曾出版《南美大陆》、《圭亚那高原》(朝日出版社)和大旅行系列摄影集,也就大旅行撰写了一系列儿童读物。一九九二年是哥伦布到达美洲五百周年,南美原住民因哥伦布而与旧大陆发生了联系。美洲原住民是蒙古利亚人种,与日本人是同一个人种。作为日本人,关野开始操心这些先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他要反转这个过程,借以考察祖先如何从欧亚大陆到美洲,他们从东非经西亚过南亚或中亚分布到东亚和东北亚来的这一路地理人文环境。
  一九九三年他从南美阿根廷开始,先从北向南纵贯巴塔戈尼亚冰川直抵大西洋,再经智利一路北上到达阿拉斯加。然后乘小艇横渡白令海峡抵达俄罗斯。经太平洋西岸迤逦南行穿越冰封的苔原,西行雅库茨克、贝加尔湖而至蒙古乌兰巴托,沿着成吉思汗走过的路继续西行到哈密中蒙边境,然后循丝绸之路西行一段,又折返青藏公路到拉萨,沿中尼公路过樟木口岸入尼泊尔。然后再调头回中国,从新疆继续丝路的旅程,二○○○年经北疆过霍尔果斯口岸到哈萨克斯坦。二○○一年三月,关野吉晴再度返回哈萨克斯坦,继续西行到小亚细亚和中东,从北非到四百万年前的人类发源地东非大裂谷。
  在二十世纪末的现代世界,走这么一个五万多公里的旅程,并不算难。飞机沿着一路上的城市乡村的机场逐一起飞降落,不通飞机的地方开汽车和摩托车与摩托艇什么的,几个月就能干下来。我断续有过几次西亚和北美南美之旅。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再到东京、北京;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再到伊斯兰堡和海湾国家。算下来,飞机上的腾空时间加起来总共不过四十小时左右。从海湾到东非内罗毕,恐怕也要不了半天。满打满算,也就是四十八小时的事。
  可是关野吉晴的目的,是要体验人类初民从非洲到美洲的艰辛。他放弃了采用动力机械旅行的方式,而是用雪橇、自行车、独木舟、划艇,鹿橇、狗橇、骑马、骑骆驼、徒步等方式,分阶段用藏民行等身礼朝圣断续前进的方法,一段接一段地沿这条线路向东非进发。
  古来今往的中外探险家,各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法显和玄奘追寻佛祖的教义;张骞要沟通西域国家对付匈奴;马可·波罗追寻遥远的文明;达伽马要找绕过波斯人垄断的丝路而通往东方的航路;哥伦布要找到东方;蓬塞·德莱昂找到北美的佛罗里达,是为了寻找不老的青春泉;皮萨罗到秘鲁,追求的是印加人的黄金;斯科特和阿蒙森是要踏足人类没有到达过的南极;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是要补充中亚在地上的空白和考察消逝在瀚海中的中亚古文明……据我所知,在关野之前,的确没有人追溯人类从非洲移居南美的足迹从南美返回东非。
  古来今往的探险家,尤其是以名垂史册为目的的近现代探险家,基本都只关心到达目的地,对过程兴趣不大,不过是将其看作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而已。因此,他们与沿途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就是油和水的关系,相互有很大的隔膜。就是斯文赫定那样的中亚探险家,探险过程中与新疆居民的关系,不过是临时到访的客人与原住民那种实际交道很少的联系,而且也没有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体验一段生活的记录。九十年代以来,自助旅行或者背包旅行在中国也兴起,刘雨田、余纯顺等旅行家或徒步、或骑车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足迹。他们也各有长短不一的旅行记录给世人分享其艰辛的经历。从所有那些游历的记录中,我们所看到的场景,总是他们在走或行,很少主动停下来在当地居民中生活上几天或者几个星期,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他们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在路上的感觉。说来说去,基本上还是油脂滑动在水面上,没有什么水乳交融的场面。
  但是在关野吉晴,就完全不一样。他经常在路上停留下来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与当地居民一同生活,体验当地的文明和风俗。也正因为如此,这六万公里的历程,他断断续续走了七年。当然,关野吉晴是大夫,能够通过给偏远甚至偏僻地方的人治病而融入当地社会,无论是印第安人,还是蒙古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或者是青藏高原上的藏民。他也不是尽在好季节走这漫长的一路。比如,他走北极圈内的东西伯利亚时,正是严冬,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多度。他骑车过哈密到吐鲁番段的时候,火焰山正是喷火的夏季,他手臂上满是水泡,脸也被晒褪了皮。
  如此丰富的生活体验,才能了解人类文明在各不相同的地区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万年前,人类始祖确实也没有现代的这些交通工具,上路只有靠双脚和牲畜及简单的工具。要体验他们远涉重洋的经历,也非得像关野吉晴那样。到玻利维亚,他划小艇拜访湖上的居民,与原住民一起钓鱼。到秘鲁故都库斯科,关野特地进入深山去一个偏僻的印加小村,看望一家印第安农民。他数年前在那里住了一阵。那家的一个小孩,正好在关野到的时候过周岁,关野因此做了个监护人。他这次又呆了一周,与村民一起赶几十公里外的集市,也参加村民在雪山上的祭祀活动和娱乐,还参加了收获玉米的劳作,当然他也施展了医术给印加人的后裔治病。到哥伦比亚,他越过安第斯山脉到了东坡的亚马孙丛林,看望在一个动植物保护区内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日本专家,专门了解那里的生态。在委内瑞拉,他划艇进入亚马孙莽林与世隔绝的亚诺玛米人部落,住在他们的圆形大统屋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一起出去采集果子和渔猎,吃同样的饮食,也为这些过原始群居生活的印第安人看病。到美国后,他在亚利桑纳州拜访纳瓦霍部落保留地。在阿拉斯加,他住进因纽特(爱斯基摩)人家,一起参加渔猎。过白令海峡,他是用小滑艇过去的。这次成功了,因为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白令海峡这次风浪小。前两次,他都失败了。
  从白令海峡登上欧亚大陆东北角楚科奇半岛,到俄国西伯利亚极东部的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滨,正逢冬季。关野面对的是零下三十五度的酷寒,一路到雅库茨克没有路,也没有常规交通工具,只有狗橇和鹿橇。上路后人只能与狗一样吃冷冻的海豹肉,住帐篷。几天下来关野的脸就被皑皑白雪反射出来的阳光晒得黑红黑红的。夏季从雅库茨克到贝加尔湖边的伊尔库茨克沿途很长一段路是沼泽地,地下的永久冻土,把苔原地表夏季融化的冰雪和雨水阻挡在地表不得下渗,给马帮行路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伊尔库茨克到乌兰巴托是戈壁地貌,一直延伸到中国的柴达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昆仑山的北坡。关野在乌兰巴托附近的一家牧民家里呆了一周,结识了一个比他女儿大的六岁女孩,住在他们家的蒙古包里,学游牧民族的技艺。两个月后从乌兰巴托再度出发向西经戈壁——阿尔泰省进入中国哈密前,关野还专门到这家蒙古牧民家里拜访并捎去答应给女孩的电子游戏机。沿途自然是淳朴善良的蒙古牧民用骆驼队一站站接力般给关野一行领路。
  到哈密,他也进入了维吾尔人家。在西藏,他与边境藏民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跨越喜马拉雅山去贩卖盐巴换粮食,一呆就是一两个月。出中国后在哈萨克斯坦与路遇到中国拉货的土耳其卡车司机一起吃烤羊肉串。在阿拉木图,他既进清真寺看开斋节祈祷,也跟怕饿而不遵守斋月规矩在白天吃喝的年轻穆斯林聊天。
  这漫长的一路,他所交往的,几乎都是原住居民,很少有白人。想来也合理,最初是黄种人从亚洲分布到南北美洲,而不是白人。
  这些经历,与中国目前所谓的探险旅行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关野吉晴没有像油脂一样,轻轻滑过当地人的生活,更没有如羽毛一样飘掠过当地。一般旅行家是把当地人和社会民俗用猎奇的笔法渲染一番,把这些当作是自己旅行的背景。关野是比较深地进入了当地社区,参与到其中,从中体会当地文化,享受当地人的关照,他也以诚意对待原住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民众尽自己作为医生的天职。
  随着中国人收入的提高,追求精神享受,勇于探险的人多了起来。近年来,这类旅行家们的旅行记录出版了一些,如曹华波等人走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的书,杨镰等学者们的边疆考察类随笔,刘华的《万里海疆第一走》等。学者们的田野考察笔记,因为专业需要一定要在当地居民中进行细致调查而较深融入当地社区。在凤凰电视组织的所谓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中,书的作者连自己上路的麻烦都省去了,护照签证有人办,汽车有人开,说话有人录音和笔记,活动现场有人拍摄,要出书的记录有人整理,吃饭住宿有人安排,算出差有人给补助,自己只要出一个人上路就行。这样的旅行,用走金三角和在国内到处探访知青现状的作家邓贤的话来说,就是“伪行走"。这就比水面上的油脂和低空飘过的羽毛都不如了,只能说是坐直升机看地面的花。新千年以来,这类书又出了一些,我没有兴趣再购买,原因就在于此:缺乏实在信息和知识,只有作者的感觉、抒情和路程上的流水账。
  相比之下,我更欣赏的是关野的这种探险。我想,真正的探险旅行家,应该是这样的。
  ((日),关野吉晴著:《南美大陆》,朝日出版社版;《圭亚那高原》,日本讲谈社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