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论语》与选项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骆晓戈
期数
2003年04期
《论语》在传统意义的中国,几乎是一本读书人必读的书,所以被称为经书一类,以至于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它在教学方法上独到的意义。前些天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英语族”的悲哀》,我由此联想到的是汉语的悲哀。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大学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候,老师常常令我们将古典文学名篇背诵下来或者默写下来。记得我们这些下过乡,在社会上摔打了若干年的大龄学生,一遇上老师的这一类布置便叫苦不迭,三五人为单位,集体复习应付考试。那年头老师对于考试的热情极高,因为有“文革”十年没有过出题考试瘾了。大考小考地出题考学生,来不及出题,便让我们背诵或默写古文。我们当年的学生也不示弱,便常常在课堂上大问小问难老师。这使得以后我们毕业多年了,中文系的老师还常常回忆当年教七七级学生的滋味。有位老师说,他当年查阅的某部古籍就是为了回答七七级某同学的提问,从那以后那一章教案束之高阁,再无人问津了。看来当年的学习风气的作用,不仅仅是媒体所说的某大学中文系出了“作家群”,对于教师也是受益匪浅的。
《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时人语为主,当时诸位弟子提问,同时对于孔子的一言一动都记录下来,所谓论者,是这些记录由其中的七十名高足弟子来讨论编辑。可见这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我们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论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重要的,应成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看看当今的中文教学状况不得不让人担忧,强大的理科教学模式已经让很多高等学校的中文教学也照搬照办,你化学物理数学外语有大量的习题集,你们让学生弄ABCD项答案选项,中文也照此办理,弄得本来是一语多义,或者说一象多义的,本来十分具有美感的汉语言文学被他们(教育者)指定为一象一言的、机械的、一对一,对号入座。其实这样的选项真不如我们当年的老师,干脆让学生背诵或默写,那样的学习方法虽说谈不上让大家“论语”来得民主理想,至少不肢解不破坏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理解和审美把握。当今中文教学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汉语言文学硬塞进ABCD选项模式里,不可能不导致中文教育的失败,不可能不导致我们母语水平的整体下滑。
我曾经看到在小学生的课本中,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一篇美文,被挖出若干处“()”,和填进了若干“ABCD”选项符号,我当时的感觉是好惨啊,惨不忍睹,一句话和下一句话的连贯语气全部被破坏。不能责怪我们的学生不好好念中文了,我们的教育如果这样不尊重汉语言的特征和认知的规律,这般张冠李戴地将其项目符号化和数字化,学习中文的兴趣被破坏了,这个责任究竟在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吴忠超先生是一位物理学家,他是霍金的学生,同时是霍金《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多部作品的中文译者。我曾经问及他当霍金学生的感受,他说感觉很好,虽说霍金坐在轮椅上,讲话也不方便。他总是让学生讲,他很注意听你的分析和研究,然后会提示你哪些要继续研究,哪些有疑问或差错,并应该读些什么注意什么,霍金的反映很敏锐。我想霍金与他的学生也是一种论语式的教学。
我家对门有一位小学生有一天来问我语文试卷上的问题,对一段散文描写文字的判断,有ABCD四项,他个人认为其中的ABC三项都可以打√,我一看这个孩子说得有道理,而且的确是对这一段文字认真思考理解后的判断。可是他说老师上课说了只能选A,其余的都算错了。我很无奈地告诉他,那你还是按老师说的记住就是了。同时得记住考试完了,你仍然按照你自己的思考去欣赏文章吧,千万不要一对一地选项。还有一回,有学生拿一习题集来找我,问“落叶摇情满江树”(《春江花月夜》)的“情”是什么情?这是他们大学语文老师要求他们答题。这一下将我们都难住了。这“情”怎一个统一答案了得?如果此“情”有这般简单,这几千年间的诗人作家评论家不是都白活了么?
造成如此局面,科学主义是第一原因,考试标准客观化是另一原因。今天的语文教学至少应考虑单义性与多义性题目并举的文科考试。至少,有一部分考题可以设立多解标准。这并不太难。可以作为改革的第一步。
《论语》与选项
“隐士”与猛士
古老民族经济思想的长画卷
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
重刷明代杂剧三种序言
冯至与我们这一代人
生活在后传统之中
《南词新谱》的初刻时间
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设计的奇迹》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