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里维拉《旋涡》后记
作者
吴岩
期数
1981年08期
何塞·欧斯达西奥·里维拉(1889—1928)是哥伦比亚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他出生于南方小城的一个小康之家,在一个刚创办不久的师范学院读法律,是该校第一届的毕业生。其后做了几年律师,行有余力,还写点诗歌,成为波哥大城里知名的知识分子之一。一九二一年出版诗集《希望之乡》,写得极为美丽、精致,多少有点儿受现代派诗人鲁文·达里奥的影响。尽管诗集的艺术性较高,却只是描绘了哥伦比亚大自然的美,并未触及大自然的残酷和人的苦难乃至绝望,诗人自己也不太满意。一九二二年,里维拉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边界委员会”秘书的身份,跋涉草原,深入林莽,进行调查勘察。他不仅在俄利诺科河、卡西吉阿雷河上航行过,在河畔的印第安人中间居住过,在丛林中迷失过方向,受到过蚊蚋、食肉蚁、干渴和热病的折磨,而且在汽车工业所引起的疯狂追逐橡胶的岁月里,亲眼目睹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边境上橡胶林内的黑暗世界。橡胶工人在林莽中陷入了终身奴役的罗网:他们每天采割着橡胶,太阳、林莽和残酷的监工每天采割着他们的体力和精力,敲骨吸髓,直至死亡,他们逃不出林莽也逃不出资本家的魔掌。里维拉在那儿就自己见闻所及,作了大量的札记,也在那儿感染了严重的脚气病。“委员会”的调查勘察结束,里维拉在脚气病好转时,激于义愤,写出了自己在草原、林莽中的感受,特别是对橡胶林这个绿色地狱的控诉。这便是长篇小说《旋涡》(一九二四年)。四年以后,即一九二八年,里维拉因患肺炎,旅美时在纽约去世,留下一卷十四行诗和一个生前未出版的诗剧。
在里维拉短促的一生中,只写了《旋涡》这一部小说;但也就是这部小说使里维拉的声誉突破了哥伦比亚的国界:有的认为《旋涡》当得起“伟大的南美小说”的称号;有的则把它列为拉丁美洲三大小说之一,足以与《堂娜芭芭拉》和《堂塞贡多·松布拉》并驾齐驱而毫无逊色。
《旋涡》以阿尔都罗·高瓦留下来的手稿的形式,由主角自述经过草原、深入林莽的种种惊险悲惨的遭遇。在第一部里,高瓦和情妇阿丽茜亚私奔,进入卡桑那雷草原,借宿在法朗哥家里,他单骑闯到楚比埃达的大牧场,遇上一系列惊险的事故和纠纷,终于发现他和法朗哥的情妇都被奴隶贩子巴雷拉骗到橡胶林里去了。在第二和第三部里,为了寻找情妇,追踪巴雷拉报仇雪恨,高瓦和他的同伴们历尽艰险,在那绿色的地狱里愈陷愈深,接触的面也愈来愈广。最后虽然找到情妇,也杀死了仇人,可他自己却终于被林莽吞没了。——尽管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这显然只是一个框架故事。作家主要是借这故事的框架,尽量容纳和展现他在草原、林莽中的见闻和感受,对橡胶林里惨绝人寰的剥削和奴役,进行揭发和控诉。小说既然是主人公的手稿,作家便把自己的感受和义愤融化在主人公的自述里了,因此全书弥漫着一股异乎寻常的、动人心弦的抒情因素和力量,使人不由得不想到这部长篇小说不愧为一个诗人的创作。
里维拉把第一部写得从从容容,故事逐步展开,抒情的篇章和戏剧性的情节此起彼伏,更疏疏朗朗地缀上一些诗情画意。尽管描绘的事件并不是愉快的,可基本上用的还是暖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热带的气息,闪耀着拉丁美洲的独特的光彩。有的拉美文学史里提到“大地小说”这个名称,据说指的便是大地成了好些拉美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旋涡》就具备了“大地小说”的这一特征,自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里维拉在第一部里好整以暇地描写了草原上的日出和暴风雨,麦亢纳棕榈树流苏般的叶子在暮色苍茫中呜咽,人们狂热地套马和兜捕走散的牛群,从而不仅画出了草原的彩色缤纷,而且显示了草原的气质和灵魂。可里维拉在仿佛用闲笔抒写草原风光、渲染如火如荼的草原生活的同时,却又紧锣密鼓,让小说几乎是按照“情节剧”的方式迅速发展,安下许多伏线,到了第一部的结尾,高瓦和法朗哥只得把房子烧了,直奔林莽而去,走上一条血和泪的道路。此后两部是绿色地狱里的种种苦难,基本上用的都是冷色;第一部里的设色那么绚烂多彩,恐怕是诗人有意要创造出鲜明强烈的前后对比,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说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前面,都有一篇抒情散文诗作为引子,它是高瓦的心声,小说的前奏,也是引导读者领略这一部分的基调和气氛的钥匙。例如第二部的引子的第一段:
啊,林莽,寂静的妻子,孤独与雾霭的母亲啊!是什么恶毒的命运,把我囚禁在你苍翠的牢狱之中?你繁茂枝章搭成的天幕,象一个无垠的穹窿,老是笼罩在我的头上,把我的希望和晴朗的天空隔离开来;只是在你临到痛苦的晨昏、你颤栗的树顶起伏波动时,我才隐约瞥见天空一眼啊。哪儿是那黄昏时分常在山头漫步的可爱星星:那西风天使全身披戴的金黄紫红的云霞,为什么不在你的苍穹里飘荡?我的灵魂叹息过多少回了,当我悬想在你错综复杂的迷宫外,夕照把远方浸润在一片紫红色里,夕照在红近我的故乡。——故乡有着难以忘怀的草原和雪封的洁白峰峦,而我曾在高山顶上极目眺望岗峦起伏之势。月亮在哪儿挂着她的安宁的银灯?你打我身边偷走了从辽阔地平线上涌出来的梦!你献给我的眼睛的,只是你青色天幕沉闷单调。天幕上流着和平的曙光,但从来不照亮你阴湿胸脓深处的断枝残叶!
引子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倒有点儿象我国古代诗词的优秀传统,可是在意象、比喻、象征以及情调、气氛和风格上,却全然是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的,依稀可以辨见鲁文·达里奥的影响。这种艺术上的特征和魅力,不仅在作为引子的散文诗里是这样,在全书写景抒情的章节篇页里亦然如此,它使整个小说流贯着一种独特的诗情画意,散发着一股新鲜的芳香馥郁之气。
里维拉把热带森林写活了,让残酷的林莽恐怖万状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畸形的树木被蔓草所囚禁。藤蔓把触须粘在树干上,缠之绕之,束之缚之,将自身移植到树干上,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和树干化为一体。大蚁冢吐出亿万蹂躏一切的蚂蚁。花粉在瘴气重重里飞翔。到处是发酵的臭气。听得见野兽牙床大嚼的声音,吞咽的时候怀着被吞咽的恐惧。虐待狂的处女林莽,把将至未至的危险的幻觉,投在每一个人的心上。人的各种感官把它们的职能混淆起来了,鼻子在探索,血液在大声叫喊:“逃啊,逃啊!”……
在这残酷林莽的背景上,里维拉怀着人道主义的激情,揭露了橡胶林这个人间地狱里的更加残酷的剥削、奴役和屠杀。作家顺着高瓦及其伙伴追踪仇人的线索,插入并展开了橡胶工人克莱门德·西尔瓦备受剥削者和大自然的折磨、哀告无门、历尽艰辛的悲惨遭遇,拉米罗·埃斯特万乃兹亲眼目睹的、富内斯上校为了压制竞争而搞的大屠杀,以及一般工人和印第安人所遭到的各种天灾人祸……这些插曲都写得比较长,刻划得比较深,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插曲的长度,实际上构成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主要内容和灵魂,高瓦追踪仇人的主线倒不过是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罢了。从这一章读到那一章,从第二部读到第三部,仿佛进入了但丁笔下的地狱,过了一圈又是一圈,而且一圈比一圈惨酷。据说有一位罗杰·开斯门特写过一本书,抨击了以浦图马约橡胶林为典型的奴役和剥削的制度;而里维拉则怀着同情和愤怒,深刻而体贴地描绘了这种罪恶制度下的非人生活的图画:橡胶工人大部分是印第安人和招来骗来的雇工。雇工在两年内不得掉换老板。每个工人都欠着一笔预支给他的帐(工具和食物)。存到帐上去的是他采集的橡胶,可老板把价钱定得极低。老板就是要使工人永远负债。本人死了,债务由子女承担。监工偷窃工人的橡胶,霸占工人的妻女,生杀予夺。老板之间又有协议,凡属拿不出证明他已还清债务的通行证的,哪个老板都可以把他扣留,送到橡胶林里去干活。这样,橡胶工人及其子女都陷入了终身奴役的罗网;有时候还会因橡胶老板之间的争权夺利而横遭屠杀,血流成河……
西方有的评论家强调《旋涡》主要写的是人与吞没一切压倒一切的大自然之间的生死斗争,称赞里维拉以不可超越的生花妙笔,生动有力地既描绘了林莽的美丽,又写出了林莽的毁灭性的力量。这,如果不是顾左右而言它,至少也有点儿买椟还珠。其实,作家的同情是完全倾注在橡胶工人身上的。他固然把林莽写活了,那也不过是为了写出橡胶工人被奴役的典型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残酷的剥削者正是利用林莽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越发肆无忌惮地奴役、摧残和屠杀橡胶工人的。里维拉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橡胶工人的苦难,而且用抒情的笔,道出了橡胶工人的悲哀:
奴隶啊,别抱怨你已精疲力尽了!囚徒啊,别抱恨你的监狱了!你根本不知道不戴枷锁,流浪在一个象林莽那样的监狱里的痛苦,那是被无数大河拦住了的绿色地牢啊。你不明白阴影的折磨——眼看着对面的阳光,却永远到不了那里!咬啮你的脚踝的铁链,比这些池塘里的水蛭仁慈,这些树木话也不说地监视着我们啊!
我要管理三百棵橡胶树;我划破它们得要九天的工夫。我已经给它们清除了藤蔓。我已经开辟了通向每一棵树的小径。在这险恶的丛林中跋涉而过,把不再流出橡浆来的树伐倒时,我时常发现橡胶采集者在偷窃别人的橡胶。我们用牙齿和砍刀互相厮杀,大家争夺的橡胶里溅上了鲜红的血。但,我们的血液给树液增加了力量,那又有什么不好呢?监工要求每天交十公升的橡浆,何况鞭子又是永不饶人的重利盘剥者!
里维拉同时也写出了橡胶工人的象快要突破地壳的熔岩一般的愤怒:
我但愿有人可以和我同心协力!我但愿挑起一场物种的巨大战役,死在翻天覆地的搏斗里,看到宇宙诸力兜底翻一个身!哪怕魔鬼愿意领导这场反抗!……
我过去是个橡胶工人,现在还是个橡胶工人!曾经促使我去反抗树木的那种力量,也会促使我去反抗人!
小说《旋涡》里还写到过一位法国科学家,他拍照片,写文章,打报告,进行各种揭发,有意要把橡胶工人从奴役中拯救出来;可是,他终于“失踪”了,偶然读过这文章的工人则被缝上了眼皮。高瓦走了一条个人复仇的道路,他历尽艰险,终于借着食肉鱼的帮助,杀死了奴隶贩子巴雷拉,但也只是杀死了他个人的仇敌,杀死了一个奴隶贩子而已。高瓦找到了他的情人,然而并没有得到解救;故事的尾声说得明明白白,克莱门德·西尔瓦白白的找了他们五个月:“林莽把他们吞没了!”高瓦的办法,显然也不可能打破这绿色的地狱。他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遁入林莽之前,留下了一本橡胶林血腥罪行的记录,寄希望于哥伦比亚的领事。
我们不妨说,深入林莽、目击各种罪行的里维拉是个有心人,当年他就作了详尽的札记,后来便以此为基础,假高瓦之口,述说了这样一个悲剧,要在找到正确的办法之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把这个罪行揭发出来。小说中描写高瓦听到麦唐娜佐拉伊达·阿伊拉姆拉手风琴时的一段沉思,也不妨说是《旋涡》作者里维拉的心愿和希望。
我那诗人的心灵能够把声音的语言翻译出来,我懂得这音乐正在把什么告诉听众。它给予橡胶工人得救的希望:当人的手(我希望是我的手)一旦画出了他们所受的苦难的图景,激发世界上各民族的同情,起而反对这些惊心动魄的林莽的时候,这种希望就到来了。这音乐对被奴役的妇人讲安慰的话,告诉她们:她们的儿子将要看到她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自由的黎明。……
十分明显,作家里维拉是个人道主义者,正是这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和热情,构成了作品艺术力量的源泉和基础。尽管作家还不是以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眼睛来看待他所描写的事物和人物的,也认识不到现实的斗争道路,但他所提供的生动而真实的现实主义图画,所揭露的惨绝人寰的罪行,已经具有极大的社会学意义和认识作用,足以使人愤激、令人深思。连正统的资产阶级者也承认《旋涡》的“社会评论是公正的,人道的,毫不强词夺理。”
当然,里维拉那种独特的风格,那种艺术的魅力,也是令人神往的。曲折紧张的情节,他写得不慌不忙,从从容容。正如在第一部里写了不少草原风光一样,第二和第三部里又写了密林和急湍,充满珍禽异兽的沼泽,毁灭一切生物的、成群飞行的食肉蚁,能致人死命的食肉鱼,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和童话……凡此都不是什么猎奇性质,在描写上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翫华而不堕其实”(刘勰语)。在内容上也是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有时候仿佛有点离题稍远,实际上却是文章中的一种跌宕,在过分紧张的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调节和调剂的作用。全书用的是第一人称的自述,这就便于插进抒情的篇页,使读者在心理上与书中人物更加贴近,增加了亲切之感,同时也给小说添上了韵味。至于精美微妙的比喻和象征,书中俯拾即是,这里指出它们多少有一些现代主义的特色也就够了。
一九八一年三月
(《旋涡》中译本原名《草原林莽恶旋风》,曾于一九五七年出版。现经重新校订,改用原文《旋涡》原名,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里维拉《旋涡》后记
中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危机与其他
《论语》是不是“孔门福音书”?
“记恋冬妮娅”
另一种建设
系统论、控制论可以成为历史研究者的工具
崇洋还是自卑?
偏向的批评
社会学者看儒家伦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