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何不读读张伯苓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王昊
期数
2004年08期
关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场热烈讨论,余火尚未燃烬,而林林总总的论辩文字却已结集出版了。不管体制内外的反对声浪有多高,人事制度的改革方案还是启动了它的运作程序。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推行改革的倡导者也做出了明显的妥协,方案中文字的删减和某些表述的修饰,很是让人回味无穷。北大校长许智宏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十四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曾承认,“这次关于北大师资人事制度改革的讨论事实上已远远超出了人事改革这一问题,而是涉及到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大学管理等各方面”。
其实,在近八十年前,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大学教育如何融合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等方面,早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个人的背影却总是不那么“显眼”。若论张伯苓一生的教育成就,其手创的教育事业——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天津第二南开中学依然枝繁叶茂。所谓的不显眼是从中国教育史,尤其是大学发展史上的评价而言。一直以来,世人对张伯苓的称颂,多半集中于中等教育,南开具有现代性质的中等教育不仅起步早,而且成绩斐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主要是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教育成绩固然没有人否认,但是自南开大学成立起就不断有人嘲笑张伯苓的办学实践和理念。南开大学创校的时代,正是民主、科学倡行,新文化运动勃兴的时代。“文以治国”虽是张伯苓办学理念之一,但南开有文科而无中文系,不时的讥讽之声充盈于耳,所谓“张伯苓文笔不通,不注重中文,以致整个学校鄙俗不堪”等等。
“理以强国”亦是张伯苓的教育理想之一,但在办学路数上,南开的道路显然与众不同。长久以来,一九二八年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是被“忽视”的研究南开的重要文本,这篇文字所阐扬的道理及教育理想,是极其浅显易懂的,是很普遍的常识。那就是,要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注意到本国文化教育的固有特点和社会环境状况,应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寻找发展的道路。针对南开的发展,张伯苓力主“土货化”,“‘土货化’者,非所谓东方精神文化,乃关于中国问题之科学知识,乃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土货的南开,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概括起来,就是“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知中国,服务中国”这句话乍听起来,也许太平淡无奇了,实白得会让人不屑一顾,然而中国人做事往往好高骛远,不能切近实际,愈是埋头实干的人,愈是不易受到注意。常识,人人都知道,但未必都能注意到,在实践中,更未必能将其落到实处。
中国的一些事情往往表演色彩太重,不是喊口号的人多,做事情的人少,就是干事情的人容易偏重于理想主义,总是眼高手低。不错,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大师聚集的地方,但大学也是培养干才的地方。张伯苓的不同,便是在“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是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南开大学发展方案》出台后,张伯苓为了落实所提出的目标,着手在大学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南开的“知中国”方针真切地落实在了社会调查实践上。“一方面开设有关研究中国现实问题或追踪当代学术发展的课程”,如“当代中国政治问题”、“中国经济问题”、“乡村建设概论”、“西洋文学当代人物”、“化学问题之研究”等;“另一方面增强应用性课程”,文科各系增加“公文程式”、“新闻习作”、“讲演术”等课程,商科加强商业金融实践训练,增加“办公室管理”、“人事管理”、“售货学及广告学”、“工商实际问题”等课程。更主要的是,南开“组织学生到天津市各大银行实习,调查津埠商业贸易,主修农业经济的到河北省定县,参加晏阳初创办的平民教育工作”。到三十年代,南开学生“共调查了天津各种机关单位一百多个,学生足迹遍布工、商、文、教、交通、通讯、新闻、社会部门及司法、军、政乃至外国租界”。调查并非徒具虚名式的参观,张伯苓曾主持成立“社会视察委员会”,调查前由教授根据课程性质确定调查方针,由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社会开展工作;调查后学生要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组织汇报讨论,约请专家评定。最后,师生就若干问题深入研究,进而发表报告。如此注重实际,又不失科学态度的调查活动,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依然不乏借鉴意义。
“黜空谈、重实干”并不是南开的“专利”,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南开走得确实扎实而又迅速。“服务中国”,立竿见影。南开大学于三十年代初相继成立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经济学院,均着眼于服务国计民生,学校曾广泛地与天津电灯电车公司、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建立联系,实行互助,“以我之学识,易彼之经验”。当年南开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创立,则堪称独步国内。编纂、分析中国重要经济与金融统计数字,深入农村进行农村经济研究,积极协助开展乡村平民教育运动,均是南开经济研究所从事的重要活动。张伯苓尝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为经济服务的探索,则以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为代表。该所定名,突出强调“应用”二字,其目的“在研究我国工商业实际上之问题,利用南开大学之设备,辅助我国工商界改善其出口之质量,俾收学校与社会合作之实效”。
有意思的是,“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南开教育理念的提出,其远因肇始于类似北大师资人事制度改革的事件。一九二四年南大学生宁恩承发表《轮回教育》一文,批评当时中国留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即教育界存在的两种现象,学校教师的所谓学术经历,一是“自中学到大学,自大学再转到中学的圈子”;一是“在美国混上二三年、三四年,……回家来,做一个大学教员”,教出一班“姑妄听之”的学生,“毕业后也到美国去,混个什么M,什么D,回来依样葫芦,再唬后来的学生。后来的学生再出洋按方配药。这样循环下去,传之无穷”。文章末尾,作者对于这种教育的作用提出质疑,“‘轮回教育’能救国吗?”上述表述,与今天“留美近亲繁殖”的提法何其相似。在当时,宁文的发表引起了南开大学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教师的不满,教师们以辞职相威胁,南开的师资人事危机险些发生。此次事件后经低调处理而化解,但却促成了南开放弃机械照搬欧美教育模式,进而推进她走上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土货化道路。
而在南开推进土货化发展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亦尤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南开土货化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诸多教师,却是有着海外教育背景的“海归人士”。从经济研究所的何廉、陈序经、方显廷,到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张克忠、张洪沅;从文科的徐谟、蒋廷黻、黄钰生,到理科的姜立夫、邱宗岳、杨石先等等,这些教师虽均出身海外名校,但并没有以“贩卖”西洋知识获取名利,却在南开走出了一条贴近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之路,成为各学科中的领军人物。蒋廷黻在后来的回忆讲:“我是一个新从美国回来的年轻博士,每一想到哥大教授们教给我的伟大理论和南开的情形,我就不耐,有好几次要发火。我认为张本人和南开太土、太保守。其他一些年轻人也和我有相同的看法。经过深思,特别是若干年后,我对张氏反倒越来越崇敬了。事情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高度的知识水准。我想即使张伯苓改换了他的生活方式也不会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其实,从后来的发展看,南开的土货化是尊重中国传统经验和注重现实环境的,正因为此,南开的成绩才显得实实在在。
一般来讲,大学制度与大学理念时常处于矛盾状态,制度不会臻于完善,而理念却又总要至臻至善。蔡元培先生曾于一九二七年前后,力倡实行大学区、大学院制度,其初衷就是希望能以教育学术化取代教育官僚化,保持学术界纯正的学风,坚守学术自由的传统。然而,当年蔡的美好设想,也遭到了学术界内外的强烈反对,且在中国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贴近中国本土,不仅要从学术研究上着眼,也要考虑到中国现实中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当年南开大学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接受军阀、政客的捐助,曾有学生、校友提出批评,认为此举有辱大学的清誉。但严修和张伯苓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南开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即“盗泉之水可以濯足”和“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大粪浇灌出来的”。这些看似轻松的话语,其实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深远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发展,究竟是制度上出现了危机,还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理念?这恐怕就是引发北大人事制度改革论辩的实质问题。有人曾指出,“大学发展过程中理念与制度的不同步性是其达到同步的基础和前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同步性是大学发展的真实状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梁吉生著,山东教育出版社二○○三年版)既然如此,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今年是南开学校成立百年纪念,南开大学成立八十五年纪念。通过重温张伯苓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引发人们对于大学发展的一点思考,也算是不浪费先人留下的一份遗产吧!
何不读读张伯苓
苏轼的曲喻
重赏之下出文学
想像中的社区
五不怕
德国民族之谜
重读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拉赫玛尼诺夫的圣礼音乐
从张承志到梅里美
梁启超的治学风格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