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谁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薛果
期数
2005年07期
阅读《读书》二○○五年第一期胡鞍钢的《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一文,感慨系之,因为我是一个将要进行“改制”的单位的一员,我所在的“交通系统”几个单位的改制已经完成,一些“成功经验”据说可能会被转用于我现在的单位。胡文中有一段话,非常符合我所处的现实环境,特引录如下:“我们需要广泛参与的改革。所有的改革,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都应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既参与改革的设计,也参与改革的评估,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乃至投票权。参与的过程就是信息披露的过程,也是各种利益表达的过程,更是各方妥协的过程。”看一看情况和我们基本相同的一家单位的改制(改革的一种方式),参与者不是全体职员,而是少数人,也可说是既得利益者。未改制之前,这些少数人就是受益人,改制过程中和改制完成后,他们将是更大的受益者,而多数职员,尤其是年龄“偏大”者,社会关系简单者,家庭经济条件不济者,必将是(或已经是)利益受损者。为什么大多数职员(职工)利益不能在改制中得到保全或补偿?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知情权被粗暴地剥夺了!
假设职工们真的有“参与权”,谁来保障这份权力的有效实行、运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看不到这方面的真正有意义的制度、规则。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推动企业改革,往往是积极的,而“政绩”的鼓动,是他们草率“主持”、“推动”企业改制的原动力,执法部门对企业改制的监督软弱无力;学术研究界、理论界不无有益可行的观点、方法,却不能直接救助改制中的职工。
现在,基层中的所谓“改制”,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实无必要或可缓行,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改制的“办法”和“方式”混乱无序甚至违法,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改制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改制前相较差不多甚或不如先前。这些天天都在发生。
谁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
《斯诺在中国》在编译中
美国作家的收入情况
非法之法不是法
陈依范《美籍华人》
找回“真实”
读《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
重读《东京梦华录注》
资本主义有什么可羡慕的?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