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由香入道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骤雨
期数2007年01期
  永宁在《梅枝下的香事》(《读书》二○○ 六年第九期)中谈到宋代笔记《清异录》和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中一个非常相近的情节——斗香。香作为私人生活用品的确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但是,品香、斗香在中国是“各携名香,比试优劣”,而在日本演化出一些特别的方式。
  以斗香为列,斗香在日本又称竞香。最早只是指竞马香,属于一种棋类游戏,可以多人参加,各执一个彩装人偶(通常是身着红色和黑色交织和服的女孩),在画有方格的竞香盘上移动。开始游戏时,将各种香分别装好,打乱顺序后,依次取用,试香后,分别在答题用的香牌上写出香的名称。如果有多人答案正确,那么答对的都可以向前走一步;如果只有一个人正确,那么这一个人所执玩偶可以向前走三步,竞香开始以后,最后一名如果比最靠近的前一名落后四格就被判出局,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最先到达终点棋格者为胜。
  这样的斗香相对容易,因为所采用的香料一般都是单独使用,香味单一,后来斗香的方式中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十种香”。首先准备四种不同的香料,取出其中一种公布名称,将这种香分为九份,作为底香;然后将其他三种香料各准备三份,共九份,与已经准备好的底香混合,再在三种未公布的香料中取出一种,分量与九份混合好的香料相同,共计十份香料,“十种香”因而得名。主持游戏者将十份香料中随机抽取点燃,参赛者将答案依次写在答题板上。参赛者不仅要在底香之外判断另外一种香料,更要注意其中哪一份没有混杂底香,难度陡然增加。
  如果斗香仅限于此,也就难脱民俗桎梏而难以言传,文人骚客把斗香和文学作品相结合,终于把斗香“以文载道”,这就是“古今香”的出现。“古今香”也是一种利用香味的组合来判断香料的成分。挑选三种香料分别代表莺、蛙、歌,将代表莺、蛙的香分成五份,各取一份试香;随后加入两包代表歌的香料,即没有参加过试香的香;香料总数仍为十包。可以采取选手同时参加的方式,也可以分别轮流试香。比赛开始,任意取两种香接替点燃,如果判断两种香的顺序是歌与歌,就打开歌牌;莺与莺,打开莺牌;蛙与蛙,则打开蛙牌;先蛙后莺打开水牌;先莺后蛙打开花牌。打开牌后都有一些问题,参加“古今香”的人,一般需要使用日本的古诗集《古今集》中的诗歌来回答这些问题,有的甚至规定必须与所试出来的香料联系起来回答。香料分别使用降低了试香的难度,但是引进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无疑给试香增添了诗意。
  到了镰仓幕府后期,重臣三条西实隆的儿子三条西公条提出了香道,并把三条西实隆尊为香道的始祖。到了日本战国时代,香道在日本盛行起来,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流派,一个是建部隆胜的建部流派和峰谷宗悟的峰谷流派。目前传世的香道文字主要集中在十八世纪的作品,如《体源抄》、《志野宗信香笔记》、《参雨斋香记》、《隆胜香记》、《闻香目录》、《香道轨范》和《香道兰园》等等,随着试香、斗香的程序和使用的工具更加规范和精细,香的由术入道终于得以完成。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