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情感遭遇理智我们如何抉择?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海鸿
期数
2008年05期
倪梁康先生《<色·戒>VS<断背山>》一文(《读书》二○○八年第三期),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电影《色·戒》女主角王佳芝内心的挣扎及最终抉择进行了规范分析。并以此为起点指出普遍人性面临的道德困境:作为生物意义的个体和社会集体的组成,我们每个人在抉择和行动时往往遭遇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的矛盾和对立。道德本能主要表现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情感的;道德判断则具有后天的、理性的、理智的等特征。当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两种力量在王佳芝内心激烈冲突时,她听从了道德本能的呼唤,放走了作为汉奸的易先生,也由此产生了社会公德意义上的背叛。倪先生还把个案分析上升到一般意义,并给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主张,“在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的冲突中,尽可能站在前者一边”,因为“前者不会因时代、民族、政治、文化的变化而轻易改变,它是人性中更为普遍和持恒的因素,也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更为根本的基础”。
倪先生是哲学教授,专门研究现象学,文章是随笔的形式,但这样的文章,有别快餐式影评,它有思考和洞见,就像一个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能把一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部位准确解剖,使其变得清澈而透明,让人从中吸取智识的养分,感受阅读的愉悦。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每个人,在选择面前,往往受到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的夹击,或者说遭遇情感和理智的围攻。倪先生提醒我们,当道德本能和道德判断发生冲突时,不妨听取道德本能的声音。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准确捕获来自内心的声音?如何能确信顺应内心的表达一定能够从总量上增进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身体发出的指示,内心淌出的信息,既可能是天使的呼唤,也可能是魔兽的冲动,如果完全听从,我们就有可能被肉身欺骗,为内心背叛。况且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肉身往往是危险的,我们的内心常常是善变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理性的指引,需要道德的约束。可是,完全遵照道德判断,又往往会扼杀灵性、压制自由,使我们备受煎熬、痛苦不已。也许,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悖论,一个无法超越的困境。凡夫俗子,生在其中,莫不如此。
情感遭遇理智我们如何抉择?
谈谈文艺作品中的色情描写
红袖香添
《通鉴》不载屈原事
心有其理
水落而石出
也说诚实与正义
全知全能的神话
并不中庸
书的故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