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厚的著作和薄的著作
作者
赵鑫珊
期数
1982年01期
书,是知识的海洋,构成这浩瀚海洋的就是那些林林总总的著作。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厚的著作就是其中的一桶水,薄的著作只是其中的一滴水。不,著作的价值并不一定和它的厚薄成为正比。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许多人(其中大多数还是知识分子)说:“A又出了一本五十万字的厚书啦,真了不起,真是个大学问家呀!”敬佩、崇拜的心情溢于言表。隔了些天,又有人说:“B出的那本书不过是本不到几万字的小册子嘛,他就想凭这么一本小玩意儿提升副研?哼,没门!”轻视、嘲弄的口吻恰同交口称赞砖头样著作的作者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我以为,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浅薄的偏见和迷信。我蓦地记起了马克思的一段话:
“空间是小孩在世界上遇到的第一种量,因此,小孩以为身材高大的人就是伟人。象小孩一样进行推断的《国家报》也向我们说,厚书比薄书要好得多,至于小型报和每日只出一个印张的报纸就更不用说了。”(《马恩全集》,第一卷,37页)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还是二十年前的事,当时它象夜空的一道闪光,照亮了我的理智。从此以后,它就成了我评价任何一本图书的座右铭。的确,装订成册的书的价值,并不一定同它的厚度成正比。认定厚书准是一部伟大著作的人,就象小孩认定身高一米九九的人准是伟人一样幼稚。大家知道,拿破仑的身高却不到一米七○;贝多芬也并不是个彪形大汉。
当然,我这里绝无意于完全否定那些厚的学术著作的价值,但仅凭著作的厚薄判定其价值,则是浅薄和可笑的。一九○五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发表了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其中最长者也不够装订成小册子。同年九月又发表了一篇仅三页的质能相当关系的论文。不过这是怎样的三页啊!它的每一个字的能量是要用一颗原子弹的威力来计算的。因为这篇论文正是制造原子弹的理论根据。
厚的著作和薄的著作
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
阶级、性别与民族国家
木腿正义
是该设立比较文学学科的时候了
《译文选集》小序
《东方》来叩文化门
以实见长 不尚空谈
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
怀念包之静同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