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序
作者
李泽厚
期数
1982年01期
长林要我给他的《<内经>的哲学》写篇序,说得很早,我当时贸然答应下来;如今,事到临头,却写不出,真不知如何是好。看来,只能随手写点感想性的东西了。
自己从小就极爱读鲁迅的书,对鲁迅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对他关于中医的一些议论,却总有些半信半疑。到二十岁的时候,终于不相信“鲁迅论中医”了。记得当时想考医学院,动机之一,便是想在西医基础上来研究中医,当年还和一些同学说过这种看法。以后解放了,我终于没有学医,虽至今引为遗憾,也无可如何,谁叫自己被当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热情卷走了呢?“再回头已百年身”,只好羡慕人家了。但尽管如此,我对中医问题仍然注意而有兴趣,长林几年前要研究中医,我自然举双手赞成。记得一九七七年春天还和他一起去中医学院听过十几堂课,听讲《伤寒论》之类的东西。所以,虽不懂,心向往之,固久矣。
建国以来,提倡西医学中医,提倡用现代医学研究中医,很热闹,但情况如何,我不很了解。总的成果似乎与理想相距尚远。道理在哪里呢?当然这不是我所能妄说的。但有时也想,其中是否有一个对中医整体理论缺少足够认识的问题呢?中医理论产生在中国很古很古的年代,包裹着种种今天看来颇为牵强附会、稀奇古怪的观点、思想和说法,例如什么“天人感应”“五运六气”之类,因之极容易被现代人们斥为迷信,视同胡说,特别是在近现代如此发达的实证科学,在显微镜、透视机的比较对照之下。然而,奇怪的是,数千年的实践经验,也包括今天极为广泛的实践经验,却又仍然不断地证明着中医讲的理论。就比如说经络理论吧,不仅有其存在的根据,而且还颇为灵验,尽管至今经络的物质实体始终没有发现。而经络理论与中医的五行学说、藏象理论又是不可分地联在一起,构成完整体系的。只此一例,似即可说明,如何准确地判断、分析、估量作为整体的中医理论的重要性了。我以为,中医决不只是几张有效的常用药方,几点破碎的临床经验,几个简单的辨证观念……因此,长林从系统论、控制论一般原则的整体角度来讲中医,便有可能抓住要害。至于抓住了什么和如何抓住的,请看此书,无容我说。
记得在一九七七年春天听课回家的路上,我发感想说,西医的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中医相反,有点从抽象到具体的味道。西医看病,问了某些病情病况后,经常把它归入某类某病,一般即用治此病的普遍法则治疗,注射青霉素,敷石膏,服雷米封等等。中医则从它那套抽象的阴阳五行的原理出发,结果却非常具体地落实到此时此地此人此病来“辨证论治”,所以春秋朝暮,方颇不同,男女长幼,治病异样……中西医治病均有常规,中医的常规则似乎充满着更多的灵活性、变异性和多样性,甚至有点“不可捉摸”式的“神秘”。中西医的这些不同是否蕴含着某种道理呢?我常以为,现代医学大概需要再发展几十年之后,才可能真正科学地严密地解释和回答中医凭千百年经验所归纳和构造的这一整套体系。因为目前西医的科学水平还处在局部经验概括的理论阶段,对作为整体性的人的生物——生理机制还极不了解,也就暂时还不可能真正解答中医所提供的种种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体系,尽管这个体系携带着那样明显的落后时代的深重痕记,那样直观、荒唐、牵强、可笑……
既然从科学上来全面彻底地解析中医体系目前尚非可能,于是从哲学上来予以研究估量现在就显得更重要了。哲学可以比科学先走一步。这种先行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指出今后研究、对待和发展的方向。长林的书于此作了可贵的努力,指出中医五行藏象学说的朴素的系统论性质。他的好些分析是细致的、深入的、实事求是的。它尽可能地给以后从这个方向这个角度去进行具体的科学探索提供理论观念的依据。而哲学的重要正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观念、新的角度、新的眼界。
讲到哲学,又不免想发点议论。多年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总喜欢固守于某家某人,特别是几个熟人,无非是孔孟老庄等等。并且,讲来讲去,总是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社会论……如是云云,实在乏味。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哲学史弄成了羊肉串,却很少去研究中国哲学所体现出来的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思维方法等等。其实,象《内经》这部书所表现的中国哲学的特征就极为鲜明: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整体把握……这样一些思维方法、观念、习惯乃至爱好,不是至今在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仍然起作用么?如何研究、分析它们的历史成因、现实意义和优点缺点,,不正是中国哲学史本应承担的任务么?我们这个民族及其文化遗产、精神气质确乎源远流长,有它许多极为严重的毛病,也有它颇为优良的传统。中医和中哲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如何总结它们,分析它们,以提高我们适应现时代的自觉性,难道不是一个首要问题吗?长林的书在这方面,我以为也是具有启发性的。
答应两千字的序文快写完了,其实还有话想说。例如中国的阴阳有对实体、功能和属性相当具体的规定,大不同于西方和我们现在讲的“矛盾”,其性质和价值何在?这既是中国医学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问题,同时具有一般理论的意义。象这类问题还有许多,是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但我这个序文却该结束了。
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午前匆草于和平里九区一号
(《<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序
“我”是谁?
生死相随
一份女权祖母的精神遗嘱
“为生民立命”是否可能
重读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普及版本的学问
钱锺书的两首佚诗
文学批评与“文化—心理”整体意识
拒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