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祖国呀,母亲!
栏目品书录
作者李韦
期数1982年02期
  台湾旅美女作家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已在国内出版了。这本一度在台湾曾是留学美国必读的心理准备书,听说在海外风行一时。它道出了海外一代中国人所感受到的没有“根”的苦恼。使“没有根的一代”,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流行的名词。
  小说的主人公牟天磊,是从大陆去台湾的青年,大学毕业后,出国留美,得了博士学位,留在美国教书。十年以后,他回台湾省亲。他虽在美国学成业就,但却处处被寂寞笼罩着:离乡去国,飘泊无归,这种无“根”的苦恼,已经根深蒂固,连回到台湾也还是摆脱不开。全书充满着这种时代的苦闷。
  於梨华祖籍浙江,一九五三年在台湾大学毕业,一九五四年进入美国洛杉矶的加州大学学习,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我觉得,她本人就有着这种生活的感受,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真切的小说来。她借牟天磊所倾诉的苦恼,应该说,反映了海外中国人相当普遍的情绪。
  小说也将我带回了二十多年前,使我想起了那在台湾读书的岁月,那在美国加州海校读书的情景。於梨华所叙述的中国留美学生的心境,当时不也同样困扰着我吗!
  在美国是寄人篱下;去台湾是空虚、黑暗;去祖国大陆是那艰险的历程。但是理想和感情毕竟驱使我选择了回归祖国的道路。很多留学生,都在那时冲破了重重困难,回归了祖国。
  是什么力量在驱使我们呢?我想,这主要是民族之情,眷恋伟大祖国母亲之情吧!
  我想起了在那时候,发生在美国的一些往事,这对读者理解牟天磊的苦闷之情或许不无帮助。
  事情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第二次大战中,美国政府曾把旧金山的日本侨民的花园收去,交由当地的华侨来使用管理。这时华侨在美国的地位也提高了。但是,曾几何时,在可以想象到的那段岁月里,这花园又被迫交回日本侨民了,华侨又被瞧不起了。
  在於梨华所读书过的洛杉矶市呢?那儿距我读书的圣地亚哥市很近。就在那儿,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妻,赁屋于某住宅区,该区居民竟以投票表决的方法,拒绝他们迁入。
  我,还有许多在美国的留学生,就是在这些屈辱的驱动下,冲破重重困难,回到了新生的祖国。祖国呀,伟大的母亲,能够在你的怀抱里自由地生活,是多么自豪和幸福!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出版,给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发出了这样出自民族内心的呼声:应该永远结束那“没有根的一代”的悲剧了。
  我想,这本小说的可贵,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写出了海外同胞的寂寞和苦闷,它也鼓舞着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了人们建设自己祖国的壮志。从另一方面来说,它还狠狠地鞭挞了林彪、“四人帮”一伙危害祖国、蹂躏爱国志士的丑类们!
  林彪、“四人帮”确曾给热情归国的海外赤子带来过灾难。但是,时代毕竟是前进的,民族的理性在呼唤着。
  今天,那几颗棕榈,一定又长得比以前更茁壮了吧!当牟天磊再见到它们的时候,我想将不会仅是感慨了,将不会再仅仅是发出无“根”的叹息了。他将能看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曙光,已在太平洋上升起,海峡两岸的民心已更加接近、更相交溶了。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於梨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九月第一版,0.86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