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三本杂志的故事
栏目
英伦通讯
作者
亢泰
期数
1982年03期
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六八年伦敦街头出现了一本杂志叫做Time Out,姑且译作《业余时间》。这本杂志的创办人是个二十岁的大学生,名叫托尼·伊里亚特。六十年代正是“披头士歌咏队”红极一时,欧洲各地学生闹学潮,青年人思想最活跃,文艺创作最兴盛的年代。显然托尼·伊里亚特也受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上自己年纪轻,充满了闯天下的干劲,于是就凭手中仅有的七十英镑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块办起了这份杂志。
他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份杂志呢?他认为,青年人的兴趣广泛,只有所谓正统派的文娱活动象一般的电影、话剧、歌剧、音乐会等等就不能满足这一代青年的要求。而伦敦各处的文娱活动又远远不止这些,只是没有人来把那些活动排列出来而已。托尼·伊里亚特就根据这种情况把伦敦的青年人的活动消息分门别类连同各戏院、电影院上演的剧目都刊登在他的每周一期的杂志上,供伦敦青年或从外地来伦敦的人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时作参考。出了第一期之后公众果然表示欢迎,因为在伦敦的文娱活动实在太多,能有一本刊物把这些活动介绍得那么有系统、那么详尽、全面,而且还有评论,看了这本杂志对这些活动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就容易作出选择了。逐步地,这本杂志也开始刊登一些电影、戏剧、以及对新出版书籍的评论文章,接着对政治问题也来发表看法了,而且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青年人不受旧框框的约束,发表意见全然没有顾虑,而且往往又是言之有理的。由于这本杂志反映了大部分青年的想法和看法,所以非常畅销,规模越办越大,一直发展到每期有九十二页,销售量达到数以万计,资金每年周转额达到二百万镑。
这本杂志另一个最使人感兴趣的地方是它的组织原则。由于杂志的发起人是一批六十年代的青年,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在自己办的事业中就想法去实现。他们原先有一条最重要的规章,那就是:杂志社中所有工作人员,从编辑到打字员工资完全一律,绝对平等。原因是大家一起出力办好杂志,谁也不比谁高明多少。托尼·伊里亚特是老板,但他也拿同样的工资。另一个原则就是杂志社的重要事情都得集体决定,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
这份杂志也象别的杂志一样刊登广告作为它的收入,但它有它的原则。如果广告写得同真正的产品质量有出入它就拒绝刊登。《业余时间》的一些观点显得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相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能得以解决。
《业余时间》越办越大,要求登广告的企业多起来了,盈利也就越来越多。经济地位一旦改变,思想上必然会起不知不觉的变化。先是托尼·伊里亚特觉得工资一律平等的原则对他有限制,对招收新人造成困难,对杂志的进一步发展有阻力。他对杂志发表的某些政治观点也有了保留,同其他编辑发生了争执。他开始感到二十岁时的一些想法诸如“为劳动人民创造一个更公平合理更自由的社会”显得太简单幼稚了。用《泰晤士报》的话来说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托尼同实用主义者、想成功的商人的托尼之间发生了矛盾”。
托尼·伊里亚特在今年初突然宣布结束工资一律平等的制度,理由是他想吸引高级记者来参加这份杂志,要舰队街的知名人士来参加(舰队街是英国各大报纸、新闻社的集中地)。其实他是想雇用同他个人合得来的人。其次,他也对集体决定一切的做法很不耐烦,要求废除。有一次编辑部集体否决了要给一个名叫珍耐特·波德的人升到较高职位的决定,而珍耐特·波德不久就变成了托尼·伊里亚特夫人了。他一宣布这两条就引起了职工的极端不满,开始了大罢工。《业余时间》就此停刊。
这份杂志职工的罢工受到全国新闻工作者工会在经济上的支持,但是双方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罢工持续了四个月,没有任何结果。这时候就有人动摇了,认为这样搞下去没有好处。而且又有风声说托尼·伊里亚特已在暗中另招人马,准备自己另外搞。罢工人员当中起了分化,有人想再僵下去也不会使托尼屈服,而且一旦他真找了别人摘起来,要想回去就晚了,大家都会失业。一大部分比较坚持原则的人认为,托尼变了,我们自己来搞,另搞一份按当初订的原则开办的杂志。这就是一本新杂志《城市范围》(City Limits)的起因。
就在这个时候,伦敦一家唱片公司的少老板理查德·布朗孙认为有机可乘:伦敦当时一份这种有关文娱活动分类刊登的杂志都没有,如果他来办一份这种杂志一定可以大捞一笔。况且他本来就是老板,有的是钱,来冒个险也不要紧。于是一本题目叫《一周节目》(Event)的杂志就此出笼。倒也印得油光锃亮,似乎很精采的样子。不过仔细一看,除了罗列一些文娱演出等等之外,其中的文章实在不屑一读。内容不是平淡俗套就是故作姿态、耸人听闻。比如十二月的一期就登了什么有关在英国的所谓华人地下帮会组织的事。表面上看是猎奇,骨子里却是种族歧视,使人反感。
在《节目一周》出笼的同时,《业余时间》又重新问世了,编辑人员还是原来一些人,只是少了一大半而已。因为那一半人自己奋斗搞了另一本杂志《城市范围》。这三本杂志都把伦敦的各种文娱活动分门别类排出,以便人们选择。过去在伦敦购《业余时间》这份杂志的人大约有八万,现在读这类刊物的也不会超过十万。这十万由三本杂志平分每本才有三万,那就不够本钱。因此有人估计不出一年,这三本杂志中非有两本关闭不可。这三本杂志虽然内容类似却又有很大区别。城市范围》直言不讳,关于伦敦各种青年活动的报道非常详尽。《业余时间》语气温和、广告颇多,所列文娱活动倒也还全面。《节目一周》比较差一点,但却能迎合一般低级趣味的读者。从哪一本杂志能保留下来,就可看出英国社会中青年人的趣味如何了。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于伦敦
三本杂志的故事
亟需变革的大学文科教育
“最后一朵传统之花”
分化与重组:台湾学界一瞥
《西厢记》是不是喜剧?
女文豪的逆境
理论、生活、学科研究问题札记(续)
杂花生树的香港小说
《九歌》十神说质疑
“持续”与“汇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