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献身“播火的事业”
栏目品书录
作者静叶
期数1982年07期
  《在密密的书林里》告诉我们,当年白区的进步文化出版工作者怎样献身“播火的事业”
  这是一部以党的出版发行工作者为主人公,反映抗战中期国统区文化出版界和读书界的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它描写的虽然是皖南事变前后,围绕桂林群众书店展开的一场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却歌颂了所有在白区从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革命书店和进步书店。抗战时期,在党的直接领导和周恩来同志的亲切关怀下,这些书店在大后方,出色地开展了“播火”的工作,培养出一代忠于党的文化事业,坚定、机智、富于献身精神的文化出版工作者。小说通过塑造这些文化战线的英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白区“书林”斗争的历史画面。它形象地说明,由白区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书店和革命书店所进行的工作,正是中国革命文化运动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有力地驳斥了“四人帮”妄图全盘否定党在三四十年代的革命出版事业的谰言。
  诚然,这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历史。但书中的人物却熔铸了生活中实有的人物原型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书中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是作者从白区进步书店的大量史实中提炼而成的。对于那些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不妨把此书当做历史,当做当时的斗争纪实来读一读。如书中《退兵一仗》,实际上就是当年桂林生活书店被国民党广西当局“限期停业”后,以廉价售书抗议迫害,得到广大读者和群众热情声援的实情实景。现在读来,当时进步书店和读者们那种鱼水相依的深厚情感,依然那么令人感动。
  今天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正在努力成为“精神文明的纽带”。读一读这本书,仍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不少启示。书中的主人公郭汉雄说:“好书就是火种,我们的职业就是播火。”这种从事文化出版工作的高度革命责任感,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书店,仍然是“播火的第一线”,它要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火,播革命理想之火,播科学文化之火,把光明输送到读者心间。四十年前的群众书店,能够通过书店的门市工作,和读者交朋友,帮助青年“从黑暗的现实中看到光明,从郁闷的心情中生出希望”来,在我们今天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在引导青年读者方面,不是应当做得更好些吗?至于老一代出版发行工作者“律己之严,治事之勤,爱人之诚,知人之明”的工作作风,更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在今天得到发扬和光大。
  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是把书店工作局限于门市部和栈房的工作,还缺乏更为丰富广阔的社会容量。而李丹作为作者着力塑造的英雄,她的成长理应具备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而小说中的一些片断,则使人觉得她的个性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
  (《在密密的书林里》,欧阳文彬、费三舍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0.99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