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勉作布尔塞维克”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华然
期数
1982年11期
《刘伯承回忆录》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勉作布尔塞维克”
一九四二年,刘伯承同志在五十寿诞“自铭”中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说有一点成就,那就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象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自铭”的最末一句是“勉作布尔塞维克!”这段肺腑之语,使我们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其实,刘伯承同志那种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高洁的气韵品格,贯串于他一生的革命经历中,闪烁在新近出版的《刘伯承回忆录》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来读一读这部书,学习这位数十年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奋斗不息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
这部回忆录虽然记述的主要是过去战争年代的往事,但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以震动和启发。
目前,正值党中央下决心力争党风根本好转的时候,看一看刘伯承同志怎样看待干部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很有益处的。一九四六年,刘伯承同志在和任白戈同志谈到干部子女学校时说,他对此抱着一些怀疑。他认为,干部子弟学校容易发生一种偏向。第一,容易在小孩子的头脑里,反映一种等级思想。第二,在老百姓的学校里读书,可以多了解一些群众的生活。小孩子幼年时养尊处优,反倒害了他一生。刘伯承同志这些话,对于那些娇纵自己子女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不啻是一个有力的针砭。要纠正不正之风,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如果任个人私欲恶性膨胀,那就会在糖弹面前解除武装。正象刘伯承同志所说的,那些违法分子就会采用腊月二十三“请灶王爷吃糖瓜的办法,灶王爷吃了人家的糖,就得向玉皇大帝说好话。”——自己也同流合污。这些诙谐的话语足以发人深省!
过去,人们只知道刘伯承同志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军事家,通过《回忆录》可以使我们知道,刘伯承同志对党的文艺事业十分关心,对文艺非常熟悉,对文艺工作者悉心爱护。他说,我这个老军人喜欢文艺。他说,我喜爱的是真实地描写现实而又切中时弊,对现实有所促进的书。他谆谆告诫文艺工作者,写书,要写有促进作用的书;做人,可不能象苏联话剧《前线》里那个又保守、又骄傲的戈尔洛夫将军和那个信口开河、弄虚作假的记者客里空那样的人。老帅还殷殷期望我们文学工作者把解放区人民那种慓悍勇敢的精神面貌写出来。我想,刘帅三十年前这段言简意明,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哲理的金石之言,对于我们今天反映新时 期四化建设的时代画卷,同样富有启迪作用。
说到学习,在《回忆录》中刘伯承同志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 语重心长的教诲。他说,学习,一定不要赶浪头,赶时髦。要考虑自己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学一门就要努力学到手,就要力求精通,否则就永远是个半瓶醋。早在解放初的一九五二年,他就说过“业务的‘万金油’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要在总的任务之下专门钻研业务的时代。”热情倡导大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各项专业知识,并要求大家学会“反刍”,好好地消化理论,把书上的条文,变成自己的东西。反对脱离实践的“空理论”和不以理论作指导的“瞎实践”。这些教诲,今天读来依然感到那样亲切。
《刘伯承回忆录》编选的六十五篇文章中既有刘帅自己撰写的,又有他的战友、部属、作家、记者写的回忆,它们都为我们 再现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军旅生涯和高风亮节,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珍贵文献。
(《刘伯承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第一版,2.10元)
“勉作布尔塞维克”
葛德文和他的《政治正义论》
琉球一八七五
《人物》丛刊改为双月刊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
《红楼梦》西文译本一瞥
秦书未灭阿房宫
安娜和卡列尼娜?
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神童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