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思想工作的艺术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于一
期数
1982年11期
读读李燕杰的报告集有助于我们掌握青年思想工作的艺术
对于十年动乱期间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们往往议论最多,做青年思想工作的人也常常慨叹于工作的难做。有人认为,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心身发展的自然特点迥异,思想上存在一些差异是可能的,但二者之间绝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之,在于掌握沟通心灵的艺术而已。
和通常的青年修养读物一样,李燕杰的报告集所涉及的也是诸如青年的理想、事业、人生和恋爱等问题,讲述的也都是些平凡的道理。由于作者遵循青年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作为一门科学来做,这就使他的报告具有了打动青年心灵的力量。
“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这是李燕杰常说的话。与青年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是他从事青年思想教育的特点。他的报告,平易近人,有如青年朋友间倾心相聚,絮絮而谈,象春风化雨一样,能使年轻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引导。现代心理学说明,青春期心理的闭锁性,使青年渴望着被人接近和理解。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逐渐确立,又使他们厌恶那种对其粗暴干涉和横加指责的作法,向往能够以平等地位相见,理解和同情他们的人。因此,和通常那种以高踞于青年之上的威严导师或专制家长的面目出现,满口训诫和指责的作法恰恰相反,坚信疏导胜于堵塞的李燕杰,能够把握青年的思想脉搏,赢得青年的信任,也就决非偶然了。
现代教育学注重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因此,青年的思想教育应该是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在内的综合性教育。李燕杰的报告,把三者熔为一炉,作出的尝试也是富于启发性的。要激发青年上进,从美育入手加以引导是非常适宜的。因为青年时期的人对于美的感受性最为锐敏。十年动乱造成不少青年善恶不分,美丑莫辨。这种精神道德水平的下降,是和审美水平的下降相联系的。正如青年时期的黑格尔所说的:“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美育对于青年道德情操和理想的形成,无疑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李燕杰便具有一双美的慧眼,他善于从历史上和现实生活里采撷美,注重发挥德育中的美育因素来引导青年,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无怪国外一家报纸要以“民间美育教育家”相称了。
作为青年一代的学习榜样,李燕杰的报告里也叙述了不少动人的事例。他注意从青年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共产主义精神的闪光。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在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身上,每时都有共产主义精神在闪光。李燕杰就注意在这里面开掘,使这些“凡人小事”,在他的报告里,在在都迸射出感人的力量和美的光华。共产主义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决不是干瘪灰色的教条。读读这本报告集,看看李燕杰怎样使共产主义理想在青年人心目中溢彩流光,光辉毕现,充满吸引人的魅力,是可以启发我们学会运用美的力量来进行思想教育的。
针对青年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李燕杰的报告中还穿插了不少历史、文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使青年在跟随讲演者漫游中外、跨越古今的同时,受到教育。有位知识分子在听过报告后,就曾惊奇于作者关于《圣经》的知识的细微。共产主义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总结,因此,只有以知识为基础才能培养共产主义理想。对于从事青年政治思想工作的人来说,广博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效的前提之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通过李燕杰的报告集,是可以使我们有悟于此中三昧的。
(《塑造美的心灵——李燕杰报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第一版,0.30元)
思想工作的艺术
维也纳的回声
寻思的寻思--“寻思”之外
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道德的经济功能
希望与责任的对立
奇特的时代
借鉴与启迪
两地书:从敦煌到徽州(下)
工业化城市化能救中国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